马诞豪——非重点高中生为何被美国顶尖大学录取?
简介:1991年生于上海,儿时从事五年体操运动,入选中国上海市跳水队。父母是土木工程师。高三留学美国,本科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能源工程专业, 毕业后被麻省理工,斯坦福等6所学校的材料博士项目全额奖学金录取。从大一开始做本科生学术研究。现在是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二年级博士生。麻省理工华人科技协会主席。2016年协办春晖杯创业大奖。
“很多事情在决定做之前可能会基于某种兴趣或者一种未知。你初步尝试之后,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喜欢。”
2017年2月20日是个周一,晚8点,我如约与马诞豪访谈。2016年夏天,诞豪为北美枫香波士顿剧社在MIT剧场演出话剧《海外剩女》忙前跑后,尽心尽力,我和剧社同仁一直对他心存感激。这位阳光灿烂,彬彬有礼的年轻人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
张西:你的博士专业是?
马诞豪:材料科学与工程,侧重工程应用。我现在做的偏多的是光电材料。比方说,现在的电脑处理器、笔记本电脑之类,里面多数电学元器件,它会发热,用久会比较烫。如果能够把它做成光学元器件,就是说它不导电而是导光,可以解决散热的问题,运算速度会更快,就不存在过烫这个问题。这只是个例子。
简言之是希望能够把科学或者科技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让大家的生活更便捷、更高效。
张西:长见识了。谢谢。
马诞豪:我本科最早读的专业是石油天然气,是勘探原油和天然气的。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不是那么感兴趣。在我的理解中,很多事情在决定做之前可能会基于某种兴趣或者对某个未知的好奇。你初步尝试学习了一下之后,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喜欢。我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最后本科毕业的专业是能源工程,和新能源关联比较大。之后由于能源工程这个专业没有很多博士项目,就改行学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
“每个人适应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我个人相对比较适合开放式的学习方式,有自己的想法。”
张西:你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呢?
马诞豪:我有一个充满爱的知识分子家庭。我父母都是土木工程师。
张西:为什么出国留学?
马诞豪:我小时候练体操,还被选入上海市的跳水队。到三年级后才开始正常的小学生活,所以到初中和高二之前,都比较偏科。比如我初中是做奥数竞赛的,从小就相对偏理科一点,但不属于优秀的行列,能够跟上大部队,不是说出类拔萃的能够进清华北大的那种学生。我当时英语比较差。我就想,出国是一个历练英语的好机会,这就是出国最初的想法。从成长经历上而言,我从小比较自由散漫,也比较调皮捣蛋。非常感恩父母能给我机会出国学习!
我最初来到美国中部的堪萨斯州,在靠近城市的一个小镇上的私立高中读高三,然后申请宾州法尼亚州立大学,在那里学石油天然气。
张西:后来怎么转专业了?
马诞豪:刚开始出于好奇心,想学习和了解石油专业到底是什么,选了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后,发现我的兴趣不在那个方面。所以我就转到能源工程专业。本科主要是科学研究类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就是做实验,在实验室里跟着看着学着,就我个人来讲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学习过程。因为刚开始一无所知,老师不可能交给你项目和任务之类。然后就想着申请研究生院校,其实申请了多家学校,后来选择了MIT。
张西:难道来MIT让你纠结?
马诞豪:对。当时我徘徊于MIT、斯坦福、伯克利几个学校之间,他们都录取了我。后来通过参观学校,和老师学生交流之后,我觉得MIT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张西:你的优势是什么?为什么这些好学校都录取了你?
马诞豪:我不了解他们的选拔过程。做个猜测,每个人的特点不一样,可能我的特点是科研经历相对比较丰富。奇特的是,我这个专业其实是不对口的,本科的专业和申请的专业其实是两个不一样的专业,我比较惊讶他们会给我这个机会去学习,可能因为本科第一年就开始参加实验研究。很感激教授们能给我学习的机会。
张西:大一在实验室能干什么?
马诞豪:洗烧杯,做点小实验之类的。其中还有机缘巧合,我遇到像伯乐一样的老师,他们不仅给我机会,还对我未来从事科研铺路,引路。比如我的导师,从我大一开始,每年带我到波士顿参加年度学术会议,这个是全球性的,让我较早有机会参与到一些比较正式和高水平的学术论坛中,这对我之后的经历是有帮助的,我非常感谢能够遇到贵人。
张西:是否想过有一天会来到MIT?
马诞豪:没有。小时从没有这样的憧憬,产生这类想法,也是在出国之后。每个人适应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我个人相对比较适合开放式的学习方式,有自己的想法。有些比较好玩的事例:高中时,每年自己会做一些小科学实验之类的,比如下雨天,如果一个人没有打伞,在回家的路上是走路淋的雨多一点还是跑步淋的雨更多一点?
张西:让我判断是吧?
马诞豪:对,你会怎么判断。
张西:跑步快,淋的雨就少;走路淋的雨多。
马诞豪:对。有时人们会有个错觉,如果跑步,雨更加密密麻麻的往你身上打过来,好像会淋到更多的雨水,密度会更加大一点;而走路,迎面而来的雨量会更少。来美国读高中时,我经常会做一些类似的小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张西:你注重细节。
马诞豪:我在高三收获很大,就是有机会自主做了个小实验,最后去参加全州高中科学竞赛,拿到一等奖。这个对我启发很大。因为我从未想到自己会作为一名从小城镇的高中到州府去参加竞赛和科技展活动,而且得到好名次。这时我刚来美国半年多,不到一年,这让我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自信心。现在回头看我的经历和选择,我觉得这一年是相对有历史意义的。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需要一个引导,但不应该盲目地说是有一个非常具体的人或者目标。”
张西:刚来美国时适应吗?
马诞豪:我从上海坐飞机到美国中部的一个城市,从人口密度、周围环境以及发达程度上讲,其实是有比较大的文化反差。但我很快适应了,这可能与我当过运动员有关。另外,我喜欢交朋友,到新的地方即使我英语不好,仍会尝试与人说话交流,那时连手带脚运用肢体动作帮助自己交流,这些非常有助于让我快速地融入周围环境,这是我在美国自己独立生活和成长的非常宝贵的经历。从在家里饭来张口的状态到自我生活的能力,那个时候饭吃的没有那么可口,开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觉得这个过程是对个人成长有很大的意义。
张西:是否想过回家?
马诞豪:没有。我对新环境新状态更多充满好奇心。并且离开家,自己有更多自由的空间和时间,那种自由感对我后来的成长学习是非常宝贵的。在国内,上一天的课,之后再做作业,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作业做到九、十点睡觉,第二天背着书包上学堂,没有自己能够控制的时间和精力。在美国,我有可控的时间,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有机会提问、思考,有机会自己行动,讨论,解答。这个时候让我真正地觉得自由、独立的可贵,开始想每天早上起来应该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有尝试的机会。现在会感慨,在人生中这种机会越早出现越宝贵,不然到人生后期经历的话,因为落差,你可能会害怕这种状态,变得无措。总之,越早越会有冲劲,或者说有决心。
张西:我也天生爱自由。
马诞豪:当我自己想要做什么的时候,这其实是很茫然的过程,因为没有人告诉我应该做什么,这就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包括我在申请麻省理工的自述中也是这么写的。我的感觉是: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需要一个引导,但不应该盲目地说是有一个非常具体的人或者目标。如以某某人为榜样,某某人为偶像之类我个人是不赞同的。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是独特的,可能更多的从自己主观产生的一些想法,这样才会有突破,才不会局限于效仿、模仿。举个简单例子,比如做试卷你答的全对,最高值也就是100分,这是一种不会突破,而只是追求正确的过程。我想说的是,其实所谓指引你的机会,让你有不正确的可能性,让你做这个事情不知道它一定是对还是错的,意味着有无限可能性,这种尝试的机会是很可贵的。
正是因为有这么一段高中和本科的经历和想法,塑造了每个人的不同特点。
“当你需要有一个参考,有一个指引,有一个经验分享的时候,你的交际面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一个人能够看到的事情是很有限的,有其他人可以跟你分享他们的想法。”
张西:喜欢你现在的研究吗?
马诞豪:是的。我来MIT之后换过不同的研究方向,我这个人有点急性子,有时做事情会有一种盲目的冲劲,会去试一下,了解一下之后我可能又会做改变。
通过尝试和体验,自己才会知道到底适不适合。很多时候这种适合或不适合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条条框框可以规划出来的。
张西:为何要担当MIT华人科技协会主席职位?
马诞豪:其实人际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不是所有的研究人员会这么觉得,这体现了资源有效被运用的方式方法。比如说写推荐信,不管哪个学校,尤其是相对顶尖的学校,他会根据推荐人对你的看法、了解、描述,来判断你到底适不适合,不只是听你的一面之词。推荐人对你的认识、表扬或者敬意都是基于你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张西:当你需要有一个参考,有一个指引,有一个经验分享的时候,你的交际面是非常有用的。
马诞豪:对。因为一个人能够看到的事情是很有限的,有其他人可以跟你分享他们的想法,他们所看到的世界。类似于听人家把他们的经历象读书一样读给你听,这样学习到的东西,能够得到的体验和体会,会有一个加倍的效果。当然,我也希望能够为整个MIT,包括波士顿地区的华人华侨做点事情。虽然现在不知道能够做什么,我想通过一个组织,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有什么需求,可以多参与一些活动。
“读书作为知识掌握是很快乐的事情,可能我不太适应应试教育,在国内读书是为了高分、高考,对读书容易产生厌倦感。出国之后发现读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修养、见识,甚至谈吐举止都是靠读书来获取的。当你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发现读书是一个由自己来引伸的快乐的事情。”
张西:在MIT读博士很自豪吗?
马诞豪:事实上,第一年有些自卑。因为本科专业和博士专业不对口,第一年成绩比较差。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例如MIT作为一个学校,比较神奇,学术造诣上更像殿堂一样。当我在里面学习的时候,周围的人都非常厉害,学习能力都非常强。所以第一年没有归属感。现在渐渐好了。其实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是能不能把握这个机会和很好的应用这个机遇。MIT是个好学校,就像一个圣地。斯坦福也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每个学校各有各的优点和特色。MIT更擅长理工学科。而且在这个区域我们可以去上哈佛的课,哈佛的图书馆,包括波士顿所有的音乐会、博物馆之类,全都是免费对学生开放的,这些公共资源是非常可贵的,远高于一所学校的名称或者说声誉。我个人更看重的是学校及其周边的资源、人的资源还有文化的积累。
张西:渐渐喜欢波士顿了。
马诞豪:对,我觉得这个地方非常好,如果有任何感兴趣的讲座,我都可以参与和学习。在MIT我经历了一个落差。本科时,我是优秀生,到MIT后,第一年表现平平,然后渐渐上升。我不喜欢跟别人比较,自我调节还是可以的。
张西:这样的心态与你的运动生涯有关系吗?
马诞豪:可能抗压能力比较好。小时候因为身体不好,就去练了体操,然后发现翻跟头比较灵活,就从体操队被选到上海市跳水队。当时中国的体育事业比较专注训练,基本不上文化课,这就比较尴尬。我非常感谢父母,他们察觉到这个问题,不想让我在文化层次有更多的缺失,于是让我退出跳水队,回到学校读书。
张西:你在青春期很叛逆吗?
马诞豪:有。但父母对我没有过高要求,所以没起什么冲突。而且因为父母对我基本是散养和放养的方式。我在初高中,每天放学后都在要打篮球或踢踢足球,然后再回家,不属于每天学习到深夜的学生。
张西:父母支持你留学吗?
马诞豪:起初是我父母的想法。我中考发挥不太好,没有进入最好的重点高中。按照一般的趋势,没进重点高中,下一步就很难会进入北大清华。我爸爸就提议,为了有更多的机会,让我试试出国这条路。他的想法是高一读完就出国,我妈妈的想法是高三读完出国,他们综合了一下就变成高二读完出国。因为高三不讲新知识,主要应对高考而强化训练。
张西:正好避开了国内的高考。
马诞豪:对。现在看来是更合理的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英语上。不然的话,读完高三再申请美国的本科,相对不那么有优势。
我是不太会给自己压力的那种人。读书作为知识掌握是很快乐的事情,可能我不太适合应试教育,在国内读书是为了高分、高考,对读书容易产生厌倦感。出国之后发现读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修养和见识,甚至谈吐举止都是靠读书来获取的。当你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发现读书是一个由自己发起的快乐的事情。哪怕有时读书或学习之前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但读完、学好之后会觉得它还是有帮助的。做事没必要急功近利,一味寻着目的去读书会太累,反而容易忽视读书带来的惊喜。
张西:读书是一个由自己发起的快乐的事情,对此我深有体会。
“我的个人观点是生命诚可贵。人生的学习和经验不是一个短跑,更多是一个长跑,所以你做的事情从身体、精神和心理,只要能够保持一个积极的状态,对学习、对生活有美好的憧憬、渴望和一定的执行力,我想一定会做得好,这是我真实的想法。”
张西:可否透露你择女友的底线?
马诞豪:对彼此的父母好,心地善良很重要。这么说可能少一些浪漫。我不是很喜欢那种太吵吵闹闹的,或者说天天看偶像剧之类的。我欣赏读书人,但又不是死读书。希望与女朋友的成长经历或世界观大方向是一致的。
如果追求极致的话,最好女友还喜欢运动,因为我这个人闲不住。
张西:你平时的作息时间如何分配?
马诞豪:早睡早起。通常11点之前睡觉,早晨7点左右起床。我对自己相对比较放松一些。
人生的学习和经验不是一个短跑,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跑,所以你做的事情从你身体的状态,从你精神和心理状态来讲,只要能够保持一个积极的状态,对学习、对生活有美好的憧憬、渴望和一定的执行力,我想一定会做得好,这是我真实的想法。其实跟人所处的环境没有任何的关系,更多是在于对自己有没有信心,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只要有这两个清晰的点:身体健康,兴趣爱好合理,就会有梦想成真的那一天。
张西:细水长流的心态真好。
马诞豪:我每天的目标就是身体健康,快快乐乐。学业上短期目标是和实验项目、实验进度相关;长期目标是什么?博士只是学习的一个驿站,它是一个经历的过程,但不是全部,总有结束的那一天,希望能够顺顺利利的博士毕业,这是我对于博士这个阶段的目标。希望毕业的时候能够拥有一个更加完全的,对专业知识和领域了解和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能够将这个成果结合于现实生活,创造出自己的产品。我个人更看重的是现实应用,而不是发表文章,或者说属于科学界的贡献不是我个人所关注的范围。
在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同时,把握机会,不强求。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自我的提升是我每天都会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具体的技术性问题。
张西:博士毕业后的去向?
马诞豪:要看哪里能给我合适的工作。希望能够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多经历一些,最后还是希望能够回国,回到父母身边。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大都是独生子女。而且我觉得国内蛮好的。
张西:你怎么看国内高中生挤爬藤的路线?
马诞豪:我鼓励大家尝试和努力。但这种鼓励相对来说比较平凡,就像小时候考试没考好,家长常会说应该争取考一百分,但是这话意义不大,也毫无指导性。很多时候每个人是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做决定的。在学习过程中,寻找自己的特点和爱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说当你有爱好和想法时,勇于尝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需要确定这个爱好到底适不适合你,包括我自己本科也是换了很多次专业。好的学校和好的名额可能没有那么多,就算你第一次没有进去,不代表说你就可以放弃努力,经历本身也是一种激励。
如果我说的话能够给他们更多平静的心态。人平静下来才能更好的聚焦,更好的努力。很多时候心有杂念,花太多的心思去担心事情是否能够发生,是否可以达到,反倒无法专注于你想做的事情。如果他们真的非常希望能够进入好大学,有自己的目标去追求的话,我不跟他们说任何其他的事情,让他们自己专注地去做,我觉得会更好。无为而治。
张西:你是否喜欢读庄子、老子等圣贤的书。
马诞豪:您的判断是对的,我相对比较喜欢老子,一些《道德经》为主的核心思想。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不能说他是完全的正确或不正确,但还是蛮欣赏他的观点。
编者语:
从成长过程来看,出国前的马诞豪就是中国芸芸众生中的学子之一,身上没有大的闪光点。幸运的是,对他教育宽松的父母没有逼着他苦读寒窗。
他,思维非常活跃。善于思考,喜欢自由空间,有强烈好奇心,并喜欢尝试自己寻找答案。这种自由、开拓性思维方式在学习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探索中寻找最适合自己,自己真正喜欢的科研方向。他很务实,注重科研的实用性和市场化。
他,性格开朗。喜欢主动与人交流,注重沟通和社交,建立了自己良好的社会关系。这点对于走出国门的人来讲更为重要。
他,喜欢运动。早期的体育生涯,不仅增强了体质,也锻炼了他的独立性、环境适应性和良好的心态。
我想,这些是马诞豪能够走入美国顶尖大学的重要因素。
受 访:马诞豪 访 谈:张 西
编 辑:苏 醒 网站编辑:赵萍萍
注:为飨读者,张西工作室每周一晚8点,将推出《张西对话海外留学生》访谈文章!百位受访者谈及学习、生活及感悟。他们的年龄在00后、90后、80后、70后,访谈中也会涉及一些热点问题:父母培养方式影响;如何被美国顶尖大学录取,在美国如何缓解压力,以及留学期间的工作机会及商业机会等等。海外留学生在美国究竟是什么状况?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