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波士顿中国音乐家协会、波士顿亚洲文化中心共同主办的“泱泱国风-《刘三姐》组曲音乐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现在开始进入合乐阶段。
相当一部分出生在60年代前的东南亚地区华人,对“刘三姐”的音乐和故事有着比较深的印象。
她是流传在中国广西壮族地区一个悠久而又美丽的民间故事;传说刘三姐生于唐朝(公元618—公元907)中宗年代,真名叫刘三妹,是活跃在广西柳江流域的一位优秀民歌手,她有出口成歌的本领。三妹喜欢用山歌来讚美自然和万物,也用山歌来批判社会的黑暗。她设计的山歌虽然朴素,但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与浓郁的地方色彩。三妹不但歌唱得好,人长的也非常漂亮,天生丽质又聪明,什么活一看就会。三妹在17岁那年对歌时,认识了一位英俊的小伙子“阿牛哥”,也是一位唱歌能手,在对歌当中,两人情投意合,互相爱慕,于是私定了终身。
可是好景不长,村里一个对三妹垂涎多时的恶霸,见三妹与小伙子情投意合,大发雷霆,决意要把三妹抢到手。一天晚上,月光皎洁,三妹正和小伙子坐在柳河边的岩石上看月亮,倾诉衷肠。忽然火把晃动,人声鼎沸,原来是恶霸来抢人了,三妹和小伙子望望无路可走的山,又望望柳河,两人决定要生在一起,死在一道,不求今生,只求来世,于是手拉着手双双跳进柳河那滚滚的波涛里。
后来,人们为了怀念这位民间的音乐家、歌手,每年三月三都会到柳河边上赛歌。
最早地方戏《刘三姐》创作于1936年;1958年经包玉堂、宋德祥、江波等几位广西艺术家、文学家整理和推动,彩调剧《刘三姐》被搬上了文艺舞台;该剧在参加全国文艺汇演中受到文艺界的关注。1961年乔羽和雷振邦带领《刘三姐》剧组在编剧和音乐编辑中,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壮族民歌中“比喻生动、讽刺幽默、纯真质朴”和处处有生活小哲理的特点;该剧由苏 里执导、黄婉秋主演,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发行;拍摄基地设在广西柳州、桂林一带。由于景色优美,音乐、故事动人,《刘三姐》作为中国第一部风光音乐电影,上演后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应 。
2016年底,波士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会在完成“泱泱国风-《红楼梦》全版主题歌曲音乐会”后,林湛涛、张正山等人提出“泱泱国风-《刘三姐》组曲音乐会”的构想。
为了使《刘三姐》的音乐作品获得更好的音乐效果和时代气息,林湛涛找到对壮族音乐有深入研究和挖掘,并因此获得过许多奖项的广西知名作曲家冼振中、冼华兄弟俩,希望他们能够为《刘三姐》音乐进行重新配器。
经过沟通,“冼氏兄弟”了解到波士顿音乐家协会是一个经过正式注册的非盈利机构,是在缺乏资金、缺乏设备等情况下努力向美国社会推广中国音乐艺术和开展艺术交流活动的文艺团体;于是兄弟俩利用工余时间,经过数月的加班、熬夜,义务为十一首《刘三姐》音乐、歌曲进行了重新配器,并由波士顿“音协”中西乐团和合唱团进行首演。
郭天生指挥在指导波士顿“音协”乐团排练过程中,高度称赞冼振中、冼华两位作曲家的创作配器才能,指出“他们在和声织体上所采用的现代作曲技巧,既保持民族风格又有一定的艺术深度和演奏难度”;如重新改编的“序曲”就是按西方的曲式特点进行作曲、配器的;它集整组歌曲的特点、旋律等因素为一体,概括性、总结性地展示后十首歌曲的调性;乐曲开始为C调,后转为D调,A调和G调等,到第20小节高胡Solo主旋律时变成F调,从第32小节直至结束为bB调,调性变化较多;整个“序曲”以bB调为主,所以记谱为bB调。
这次担任《刘三姐》组曲主唱的有大家熟悉的歌唱家张婉哲、吴影、曾燕琴,也有新加盟“音协”的青年男高音歌唱家万兵传、青年女高音歌唱家任塞那、潘 洁,以及来自波士顿Genesis Chamber Singers室内合唱团的男高音歌唱家Elijah Hopkin等;“音协”合唱团的王庆、陆琪、何颖天、冯国宏、简建华、苗华、阮超等歌手也分别担任了主要演出任务;音乐会将由王晓梅、刘希纯担任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