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visible Race—隐形的种族(一)

Enter a comma separated list of user names.
zhaoyuan's picture
李照原

李照原, 高级软件工程师,于1988来北美。他自幼喜爱文艺,兴趣多元广泛,热爱声乐,朗诵和舞台艺术。多年来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努力为华人社区服务,积极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应邀在大陆,香港和台湾华侨的诸多庆祝活动中演唱歌曲和担任节目主持人,受到了华人和主流社会的喜爱和认可。

他多次受邀参与筹划波士顿地区的大型文艺活动,并以专业水准的中英文担任节目主持。他主持的多个大型文艺活动有《大波士顿地区第五届亚美节》,《东西互联波士顿地区春节文艺晚会》,《波士顿地区华人华侨 “百年圆梦,中秋同庆” - “庆奥运,迎中秋” 文艺晚会》等等。自2006以来,连续主持诸多亚裔社区和组织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会和周年庆典, 包括《波士顿京津同乡会》,《全美亚裔妇女会麻省分会》等等。虽然常常忙的不亦乐乎,但他依然认认真真,一心一意地努力把精彩的节目最好地奉献给观众。

为进一步提高演唱技能,他虚心请教声乐老师。同时参加过多次声乐比赛,并屡次获奖。曾于2008年第一届“怀旧金曲大赛”夺得冠军,并获一至好评。

李照原来美后加入了多个文艺团体和合唱团,担任男高音的合唱及领唱,包括黄河艺术团,东方之声合唱团, 剑桥(MIT)合唱团,大波士顿文协(GBCCA)合唱团,等。曾随东方之声合唱团参加2006年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共有90多个国家,超过350个合唱团参加了比赛,荣获混声合唱银奖和民歌铜奖。

李照原还被邀请参加过话剧和电影的拍摄。作为北美枫香戏剧社主创人员之一,出演了话剧《海外剩女》中的医学博士。 他曾于2003年主演了由杨有新博士编导的故事片 《静火》 (”Silent Fire”) 中的男主角-何志远。 该部影片反映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异国奋斗不息以及个人和家庭的感情纠葛。《静火》(108分钟)入围了2005年纽约国际电影节,并在77部入选作品中夺得 “最佳外国语故事片” 等奖项。

他积极参加华人社区的活动,如:2016.02.20 全美华裔大游行(大波士顿地区),为华人的权益呐喊,为华人后代发声。他热心参与敬老,爱老,助老活动,如:《剑桥中国文化中心夕阳红活动站》波士顿公演 (2014年,2015年,2016年), 中国城老人公寓的春节慰问演出 (2016年),等。

Author: ASC English
Date: 
2014-07-14

哈佛教育学硕士Lucy Siying Lu谈美籍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

没有什么东西比“隐形”更可怕的了,因为被“隐形”意味着连被关注的价值都没有。作为在美中国人,通过跟身边美籍华人(Asian Americans)的频繁接触和交流,我认为被“隐形”能最真切地描述美籍华人的在美状态。在此文中,我将尝试探索在美美籍华人的身份建构问题。

此文关注的对象是非第一代美籍华人,他们的“自我身份寻索”往往比第一代移民更加艰辛。第一代移民因为在自己的祖国出生长大,能流畅运用自己的第一语言,熟悉自己国家的文化习俗,因此他们对自身的身份定位往往比较清晰,知道自己的“根”和归属哪里。相较之下,非第一代的移民家庭的孩子,他们一方面出生于美国(“Made in the U.S”),同时他们在家庭里或多或少接受了一些关于他们祖籍国家的教育,因而对他们来说,身份建构(Identity Construction)就成为一个被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

经过一系列关于此话题的文献研究,我总结了以下几个影响非第一代美籍华人的身份建构的主要因素:

  1. 种族/生理特点,如肤色、面部特点等自身无法控制和改变的因素;
  2. 一个人所处的大文化和社会环境:此环境下使用的官方语言,和这个种群在这个社会中是如何被理解和对待的;
  3. 一个人所处的更具体的培育环境,包括家长教育、家庭背景、社区环境和所在学校等。

很多文献显示,一个人所处的具体的培育环境(上述第3点因素)对非第一代美籍华人的身份建构影响最深最大。在Park, Goodwin & Lee (2003) 写的关于亚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的书中,他们提到在白人占绝大多数的社会里长大的亚裔美国人,他们更多会描述自己为“美国人(Americans)”,而在种族多元化的社会里长大的亚裔美国人,他们更多会认为自己是“亚裔美国人”(”Korean/Chinese/Pilipino Americans”)。在跟与其他亚裔美国人同伴接触和互动时,他们自己可以从同伴脸上、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有利于提到他们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相反地,若长期处于白人占绝大多数的环境里,亚裔美国人就会把自己的身份定位围绕于他们周围的欧裔美国人,并努力去跟他们“成为同类人”。这种争取被接受的努力通常体现于:他们会拒绝表现得不一样,学术上称为拒绝“亚洲性”(Asian-ness)。在一些极端的例子中,有些亚裔美国人甚至认为自己是“白人”,拥有浅颜色的头发和眼睛。

一个人在哪里居住和长大似乎是个人难以全权控制的客观条件,而另一个影响亚裔美国孩子身份建构的关键因素——认识、了解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化——似乎更在个人的控制范围内。在下周的文章里,我将更深入探讨这些因素,以及在美美籍华人孩子的教育机会,如他们是如何被美国教育系统(教科书、教师行为等)影响的,他们的教育、大学专业、职业选择如何受社会、家庭期望(“Model Minority”)左右。最终,我们将共同讨论针对这一系列身份、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1089 reads
万家网黄页,以信任为基础的商圈
以波士顿为中心,辐射全美,提供最新华人商家信息,服务全球华人
微信、微博、facebook, twitter最新的社交媒体信息推送,日均过万阅读量
百家商户注册,跟踪华人最新创业咨讯,了解第一手最好玩最有趣的商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