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印象

Enter a comma separated list of user names.
tom's picture
一丁

泯然众人,微不足道, 虚度大半生,惭愧之至

Website: http://yp.wanjiaweb.com/cn/content/tom
Author: 一丁
Date: 
2016-01-06
最近资生堂公司总部组织一部分人到日本游览学习, 我们也在这部份人之中。 我们到日本的时间是2015年4月14日。天公不太作美,下着小雨, 天气阴沉。 因为飞机是从新泽西的纽瓦克机场直飞东京成田机场,又是美联航的飞机, 乘客中似乎很少日本人,大概有一半是大鼻子的西方人, 另一半是亚洲人,但不清楚是哪些国家的人。 看看周围的亚洲旅客中,个头矮小,体形臃肿的人不少, 不知是哪些国家的人,只是不像日本人。邻座靠窗坐的是个日本女孩子,20多岁,不过,除了她要出来如厕时会打个招呼外,整个航程没有说过一句其他的话。 美联航的服务真是不敢恭维。 飞机上提供的饭菜质量远比不上日航,韩航和中航。味道不行不说,配备的甜点之类甜腻得不能入口。有一餐面条还凑合,不过数量又少得可怜。伙食不行也就罢了,水也送得少。记得从前乘日航的飞机,空中小姐送水跑了一趟又一趟,绝对比美联航服务周到。 见惯了大城市机场辉煌的大厅和熙熙攘攘的人流,东京成田机场颇让我感到意外。从下飞机到通关, 没感觉是到了一个大机场。下飞机后,经过很短的步行,就到了一个很小的大厅,等着办理进关手续。厅里等着入关的人似乎全是我们这架飞机上下来的人,人并不多。如果是在中国或者美国,那通常是一个窗口排一个队,人群很自然就分散了。但是这里不然,即便是没有多少人,旅客们也被隔离栅栏束缚成一条队伍,绕了好多个弯。大厅低矮狭小,不像一个大城市,大国或者大机场的通关之地。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好,觉得这似乎不符合我对日式服务的期望. 不过, 通关之后乘车倒是很方便,出门就是等车的地方,旅行社安排的人帮我们购买了机场到东京城里的巴士票。 大概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车票价格大概30美元, 似乎跟美国差不多。 感觉东京成田机场的功能是分散的,像是无数个小机场组合在一起接待乘客,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从下飞机到上巴士, 除了取行李时看到有些其他航班的旅客在其他的行李转盘周围等行李之外,我们没有看到乘坐其他航班的旅客。 巴士上的乘客不多,不少空位,车子也比较新,很干净, 没有异味。从机场到东京一路上看不到田野,也看不到民房,沿路都是商业或者工业建筑。民房也不知都到哪里去了。 机场到东京的路上绿化不好,没有空地,自然也就没有绿地。巴士上的乘客很少讲话,即便讲话也声音很低,车上非常安静。 开惯了美国的路,日本的车道狭窄得超出想象。同样宽的道路,日本能排4条车道,美国可能最多排三条,日本道路上的车道几乎和我们的巴士的车身同宽。还有一点不同的是,日本的道路同英国的类似,司机座位在右边,车辆靠左行驶。猜想这是因为日本当年开始西化时,主要学的是英国和西欧(当时美国还没有盖过英国, 呵呵)。 看日本的报纸,上面的汉字和假名几乎平分秋色,很难看懂。但日本的路牌路标倒是大部分用汉字标注,很容易辨认。我觉得, 即便不懂日文, 到日本生活应该不太困难。 虽然日本的道路狭窄, 车道也狭窄,但东京的交通十分通畅。从机场到东京涩谷区的酒店,一路上除了等红绿灯之外,畅通无阻,颇让我感到惊讶。倘若在北京或者上海, 不堵车几乎是不可能的。同北京上海相比, 东京的特点就是路多, 常常看到好几条平行的道路,给人的感觉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大家不必争一条路。 其次, 日本的司机都非常守规矩,给我们开车的司机从来不抢道,从来不抢红绿灯, 所以,很难有车在绿灯变红灯时堵在十字路口。最后,东京有无数座高架桥,有些地段或者公路枢钮甚至有三层行车道,真可称之为立体式的,所有的车都在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等红绿灯的时候并不多。总体来说,在交通方面,上海同东京还有点相似 , 就是路多,不像北京的道路那么少。 东京非常干净。大街小巷都是一尘不染, 真可谓卫生无死角。几乎任何一家小店都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让你觉得非常放心。 东京的摩天楼并不多,在东京转了好几个地方,一路上所见大楼大都在15层以下, 估计是考虑到地震的因素。 但是,建筑群在联绵不断的延伸,基本上看不到空地, 楼和楼之间距离很近,甚至只有一尺不到的空间。 没有空地,自然也就缺少绿地。许多街道两边有些树,但这些树的树冠都很小,大树枝都被修剪掉了,基本上无法产生绿阴, 也改变不了东京绿化不好的印象。 问导游为什么马路边的树要修剪得光秃秃,导游也不清楚。东京的绿地和绿化,似乎只是在皇宫周围情况好些。还有明治神宫里面树林茂密,凉风习习。这种情况类似北京:凡是绿树成荫的地方,都是古人留下来的。 次日的乘巴士游览市容再次印证了我头天得出的印象:东京的交通基本上没有阻塞, 街道上没有太多的车,等红绿灯从来没有需要等两次,要么遇上绿灯马上就可以穿过十字路口,要么是遇上红灯停下来,绿灯一亮就可以穿过,不会因为车太多等下个绿灯。 不过, 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日本的人。 我们在东京的新宿时尚区域整整逛了一个下午,期间街道上人流不断,熙熙攘攘,是观察日本人的好机会。日本的年轻姑娘无论胖瘦高矮,皮肤大部分都比较白皙细腻,个个丰姿绰约,打扮入时, 看上去似乎无忧无虑,很多人脸上都带有笑意。结伴的姑娘们更是笑语不断。 无论男女, 基本上看不到胖子。日本的女孩子个头也不矮,看来比成都的女孩子要高,平均身高丝乎不亚于北京上海。倒是年纪大的人身材比较矮小,相貌也很一般,年轻人似乎普遍高大一些,但是看上去没觉得气质上同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当一个日本女孩子注意到你的目光时,只有很一小部分会对你微笑一下,像美国人那样。但大部分人是把目光转移走,眼光里似乎还带有几分不屑,似乎意思是:看我干什么? 这一点不如美国女孩子。但是还是比中国的城市强。在中国城市, 如果一个男子观察女孩,被女孩子看到后,吃白眼几乎是肯定的。 日本商场的售货员,特别是时尚用品柜台的售货员,更是美女多多。不仅相貌姣好,而且待客不卑不亢,热情而不失分寸,绝对没有追着客人要客人买东西的现象。她们心里怎么想,我不得而知,但是至少表面上没有让客人不舒服的感觉。 日本的街道上,无论男女老少,走起路来都是专注向前,目不邪视,似乎没有他人存在。对我们这些游客,路人更是视如无物。 日本人也不是只是对外国人缺乏热情,他们自己人彼此之间似乎也是这样。我们同行的人里面,漂亮女人不少,穿着打扮也都考究入时,单从外表看,日本人也看不出我们是外国人(旅店里前台的服务员总是用日语同我们打招呼, 可资佐证)。即便是走在小路上,或者电梯口,遇到的日本人从来没有主动和我们打过招呼, 也没有过点头致意。这点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在美国,走在大街道上,因为人太多,人们之间也不打招呼;但是走在小路上,互不相识的人见面时大都会打个招呼,道声好,或者互相笑一下,点点头。从这点来看,日本人似乎不好接近。 日本的男人穿着普遍比较讲究,街上不乏西装革履的男士,总体看来穿着比中国的男人强, 几乎每一个人的穿着都有一定品味,而且干干净净,几乎看不到一个穿着邋遢的人。我的感觉是,日本大概没有赤贫如洗的人。即便是美国,也能看到无家可归的人,波士顿城里的路口,常常可以看到有人站在那里乞讨,在我们的购物商场附近, 就有好几个无家可归的人。而我们在日本的一个星期里,去了不少地方,包括一些著名景点,没有看到一个乞丐, 也没有看到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不仅看不到无家可归的人, 在日本基本上看不到面容愁苦的人。结伴的日本人多有笑容,似乎很快乐;单独的日本行人的面相则比较严肃,甚至也有神态傲慢的人,但是他们的面相上看不到愁苦。而在中国,即便是北京上海, 你只要仔细观察,可以看到不少面目忧愁的人,甚至一脸苦相的人。那种愁苦的面容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得多少年的愁苦才能形成那种面容呀! 总体说来, 日本的男人同其他东南亚地区的男士一样,骨架偏小,肌肉也欠发达, 似乎不比中国人更强壮,走路的姿势不如女人好看,有不少男士站立的姿势颇为难看,离中国人所说得站如松的要求还差得太远。可以说,把普通的国人放在日本,确实还很难看出同日本人有何不同。 印象最深的还是日本的餐馆。日本的餐馆,似乎规模都不大,至少我们没有见到很大的餐厅。个个都是井井有条,窗明几净, 家家都让客人吃得放心。我们的旅店附近,就有不少小餐馆。但是,似乎生意也大都很清淡。 顺便说一句,即便是辉煌的五星级酒店旁边,也有很多古旧的小建筑,小建筑的底层有很多小店铺。倘若是在中国,恐怕在建大酒店之前统统给拆掉了。 日本餐厅的餐具十分考究,精细,雅致,小巧。比如啤酒杯,大概只有国内酒杯的一半容量,放在桌子上都不占多大地方。其他餐具也都小巧玲珑,十分可爱。而且上不同的菜,往往用不同的餐具。比如我们吃的鸡蛋羹,侍者特意告诉我们要使用一个很小巧的木勺子。吃汤用普通勺子,基本上见不到美国的那种大盘子。 餐具的小巧实际上匹配的是食物的小巧。在餐厅里吃饭,那可真是得有钱还得有闲。入座以后,要了饮料之后,不久就开始上菜。每次都是一个很小的盘子,或者形状各异的小碗,小杯等等,里面装很少的食品,但是摆设的非常好看,每一样菜,看起来都像一幅画,说赏心悦目丝毫也不为过。看得出来,对每一道菜,厨师都处理得一丝不苟,你能感觉到厨师对客人那种真诚和努力。我同老婆说,单单洗盘子刷碗,就不知要费多少工夫,价钱不贵能行吗? 酒店里的西式自助早餐也非常丰盛。说是西式,其实也提供了不少日本食品。但餐具比较大,至少有大盘子大碗。各种甜点,各种饮料,各种沙拉, 各种粥,各种面包,各种从没有吃过的青菜,各种海鲜和牛肉猪肉,煎炒烹炸的都有,在美国的酒店餐厅里,我还从未见到过如此丰盛的自助早餐。我揣测,日本人肯定会想,这些外国人怎么会如此贪吃,有如此大的食量? 我们到了一处比较偏僻的旅游点,顺便到旁边的小商店里看了看,买了一点当地特产。店里的女服务员笑容可掬,非常淳朴可爱。价格上应该是一视同仁,我们买东西,似乎不必担心因为我们是外国人而受到欺骗。这点在美国恐怕都很难完全做到。美国的大小商店里的商品倒是是明码标价,不必担心挨宰。但有些需要估价的地方,比如修车行,华人挨宰的可能性还是很高, 我们在美国听过不少这样的例子, 我的儿子和他的前女友就曾被一家车行狠狠地宰了一回,而他们的英文还都没有外国口音(我儿子的前女友是出生几个月之后就被抱养到了美国,我儿子是6岁半时来美国的)。 在日本还有一件让人印象很深的现象是,日本人的鞠躬是有名的。我们每到一个旅店或者饭店,门口总有人迎接, 口中连说欢迎,同时还不停地鞠躬。办完入住手续,拿到钥匙去电梯口时,就那么短短的几步路,总有旅店里的人员不停地鞠躬,口中连说感谢。在离开旅店时,又是同样的鞠躬和感谢。 不仅看到了多得不可胜数的鞠躬,听到了不可胜数的感谢,还看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挥手告别。 比如我们离开一家温泉酒店时,酒店的5个女工作人员,在酒店门口的台阶上,排成一横排,在我们出门时不停地鞠躬,等我们上车后,仍然没有离开。熟悉日本情况的一位团友说,她们要在巴士离开时,挥手给我们送行。果不其然,在我们的巴士起动时,这5位工作人员同时向我们不停挥手,一直挥到我们看不见为止。 还有一次我们在一家餐厅吃完午餐,里面的女侍应生随同我们专门走到停车场的巴士旁边,在巴士开动时用双手向我们挥手告别,一直挥到我们看不见他们。小姑娘看起来十分单纯可爱。我们在访问过公司总部之后, 乘坐高铁到京都去。由于时间关系,来不及在餐厅用餐,于是旅行社安排了便当,由餐厅派人送到火车站, 让我们在火车上吃。 在进站之前,餐厅派来送餐的两位男士就到了, 但他们并不是送到就走,而是等在那里, 要把两大箱午餐盒送到火车上。我们上车之后,他们把午餐盒搬到车上, 然后下车站在月台上,并没有离开。 在火车开动时, 他们先是对着我们的车厢鞠躬, 并且保持鞠躬的姿势直到我们的火车驶出站台, 然后就开始对不停地挥手向我们告别。 一直到看不见他们为止, 我们没有看到他们停止挥手。 在凡事讲究形式的日本,这也许只是一种形式和礼仪,但还是让我们一行非常感动。火车开动之后,我的午餐就放在了面前。午餐盒是一个一英尺见方,七八寸高的盒子, 外面包有一层塑料布,打开塑料布是一条类似丝巾的浅红色的布,打开这块布就看到一个非常精美, 看起来像像漆器一样的黑盒子,不拿起来盒子,看不出来是硬纸盒子。盒子分两层,打开后琳琅满目,开胃品,主餐,调料,甜点,撒拉等应有尽有。这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丰盛的盒式午餐, 也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午餐盒。就连包午餐盒子的那块布,也因为颜色漂亮,质地柔软,大家没舍得扔掉,都收藏了起来。当天晚上去吃晚餐时,我们的带队,公司的主管之一(一位美国女士),已经把这块布当作围巾用上了,而且看起来还很漂亮。 从前,我也想象过日本人的住房。我们原先以为日本人都住在高楼大厦里,住所非常狭小。这次在东京郊区和高速公路两旁都看到了很多国内所称的独栋住所。这些住所从外形来看, 颇像中国的老式传统住宅,屋顶很像中国的小亭子,只不过没有挑檐。 所不同的是,中国的传统房屋往往只有一层,而日本的房子大都是两层小楼,这点又颇像美国的独立单家庭住宅,只不过房子之间的距离保持在最低限度,几乎墙贴墙,没有美国人的房子有那么大的院子。 房子也许没有美国的房子大,但是外观远比美国的房子漂亮。概括起来说, 日本的传统式样的独栋民房,似乎是中国式的屋顶放在了美国的两层楼的墙上。 此外, 房子的承重墙体看起来像是水泥或者砖石结构,不需要很多保养, 而美国的房子, 即便是百万豪宅甚至千万豪宅,也都是木结构,需要防水,防白蚁,防腐,维护起来要麻烦得多。 房子的外墙似乎像美国西南部各州的stucco (一种水泥材料),外涂油漆。相比之下,美国的房子外墙大多用塑料片挡雨,而这种塑料片实在是难看。美国的房子屋顶大都是油毡,西南部各州的房顶多是红瓦, 红瓦当然要比油毡好看。而我所看到的日本的房子屋顶全是瓦,而且屋瓦是青色的,瓦的质地细密,光泽,光滑,远比美国西南部的红瓦漂亮。屋瓦安装的质量也非常好,横平竖直,严丝合缝,平整工稳,甚至有些光泽,在蓝天白云之下,非常好看。大部分房子的外观设计的非常美观,非常讨人喜欢。 虽然独立房子之间的距离很近,但还是大都有个很小的院子, 看到不少家庭里的院子里苍翠欲滴,甚至花团锦簇,清静宜人。 日本的艺伎表演 京都的艺伎表演名闻遐迩,公司也请我们前往一观。剧场很漂亮,老式建筑,重檐飞阁,古色古香,周围还有亭台烟柳,小桥流水。想象当年此地没有那么多游客的时候,到此听戏看表演,真是一个绝佳的去处。这么好的地方,现今游客如云如潮,是无法找回从前那种感觉的。 艺伎的服装很娇艳,非常衬人, 不漂亮的女子穿上都能姿色动人,更何况美女穿上!表演的艺伎有20个之多,两厢另有演奏队,演奏者里面有男女乐师,演奏的都是古典乐器,好似中国的古琴,枇杷之类乐器。音调大都舒缓悠扬,只有一场戏里,似乎是讲与蜘蛛精斗争的事,乐器的旋律和音调比较激越急迫。说实在的, 剧情介绍非常简单,看了一个多小时的演出,真的不知所云。同行的队友里面,至少坐在我旁边的两人开演不久就鼾声大作,令人哭笑不得。不过,服装和背景绝对是美幻美伦,就冲着这种美感也颇值一观。 由此想到中国的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比如越剧,粤剧,豫剧,黄梅戏等等,公平的说,除了服装和背景道具未必能够胜过艺伎表演之外(当然也不是说就不如之),其他如唱作念打,都远胜之,可以说不属于一个数量级。从服装来说,艺伎的服装固然漂亮,但是形式单一,变化只是在色彩图案上,因为角色很少,无非是艺伎和类似皇后的两三个角色,而相比之下, 京剧里的角色多多,我这个外行都知道有青衣,花旦,老生,须生, 老旦,武生,唱腔有二簧,西皮等,反映各种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各种角色所表演的动作也需要符合人物特点,甚至有很多高难动作,更非艺伎表演所能比。 服装更是要与角色匹配,因此而变化多端。如果说艺伎表演都可以作为日本的国粹而得以妥善保留保护,中国的各种戏曲就更有N倍的理由保留。 来日本之前听说日本的绿化很好,森林覆盖率有70%以上,到了日本才发现,日本的大城市及其郊区的绿化也非常之差,从京都到关西机场,车程大概有一个半小时,大概有90英哩左右,一路上只有小块绿地,不成规模,面积很小,基本上没有绿地。所看到的传统民房,大片的很少,多数都是在二三十家左右,散居在各种工业建筑中间,看上去让人纳闷,为什么民房要同工业建筑混在一起,距离这么近?猜想是日本的地皮紧张,不得不如此吧? 日本的高速公路似乎大部分都是高架路。我们从京都到关西机场,一路上只看到我们的路面大概同路边的楼房的三层楼同高。不过,一直到我们到了机场,都没有看出来我们下面是否还有一条高速公路。我猜想有可能是高速支在高架上,是为了节省土地,但是无法确认。 京都的旅游多少让人有点失望。我们看了一间罗汉堂,名为“三十三间堂”,里面有几百罗汉,是杉木刻成,里面是空心的,颇有些壮观,令我想起多年前在苏州看过的罗汉堂。但是,苏州的罗汉堂属于一个庙,罗汉堂只是庙宇的一部分。而日本的罗汉堂则不然,罗汉堂就只有这么一个堂,其他就没有了,可见其形制规模之小。 我们还参观了金阁寺。金阁寺类似于北京西山碧云寺的某一个楼,记得我当年在碧云寺时,还特意拍了一张比较漂亮的一座楼宇的照片。所不同的是,京都的金阁寺周围有金帛贴在外墙,自然比较金贵。金阁寺倒是有些其他建筑,但总体来说,规模还是不能同中国的寺庙相比。此外,古建筑的价值也不能只看其规模。但是, 在价值相同的情况下,规模大的自然要胜过规模小的。我曾经对京都的旅游寄予很高期望,心想京都乃千年古都,一定有很多可游可观之处,没想到似乎可看的地方并不多,很有些失望。 说到日本人,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是在日本的街道上, 看不到游手好闲的人,所有的行人似乎都是去往一个目的地,这个目的地也许是工作单位,也许是商店,也许是餐馆,日本人也许是赴约,也许是去购物,他们目不邪视,专注地向前走。相比之下,在中国到处都可以看到无所事事的人,其中不乏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日本的社会秩序好,犯罪率低,大概也跟人人似乎都有事情做有关系。 我们去的一家餐馆,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里面古色古香,但是干净温馨,一如其他比较新的餐馆。服务生大都是老太太,只有一个年轻女孩子。本来是要坐榻榻米的,因为队友们都不习惯席“米”而坐,餐馆特意为我们准备了一种低矮的椅子,坐上去的感觉同榻榻米差不多。上菜都是跪着上,一道又一道, 工作量真够大的。 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工作到午夜时分,真是不容易呀。这家餐厅里还有一个表演杀鱼的节目。 一个专职的杀鱼师,大概有40多岁,穿戴打扮很像中国的道士。一个类似茶几的砧板,上面放置了一条鱼,也不知是什么鱼,大概有六七斤重,他杀鱼的工具有一把两英尺长的刀,还有一双铁筷子。表演的形式有点像在美国的有些餐馆里吃铁板烧时,烧烤师傅的表演。不同之处在于铁板烧的烧烤师傅的表演更注重娱乐,而这位杀鱼师傅的表演更加庄重严肃,颇像一种宗教祭祀仪式,当时的确让我联想到诸葛亮借东风时的表演。这个杀鱼的师傅的祖上是给皇家杀鱼的,此后历代都是从事这一职业,表演杀鱼,到他这一代是第三十一代了。他现在的工作就是在这家古老的餐厅表演杀鱼。按照一代人20岁计算,也应该有600年的历史了。但是我没有听清楚,他现在是否偶尔还去给皇室表演杀鱼。杀鱼的原则是手不能接触鱼,只是靠刀和筷子把鱼刺和鱼肉分开。这位师傅表演完之后,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根鱼肠子,一条完整的鱼肠,足有四五英尺长,被他用筷子和刀摊在几案上。 由此想到,日本是一个特别重视形式美, 讲究过程的民族。杀鱼都能杀出一套仪式,饮茶也能饮出一套仪式,自杀也有一套仪式,自杀也要死得有美感。其他事情,我不知道的,可能还有其他的仪式。所以日本讲究礼仪,也是对这种形式美的重视与追求,有的时候,内容都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反而是形式。早就听说日本人送礼物, 也许有一个精美的盒子,里面有千层包装,美幻美论,打开后发现只是一双筷子。这类事情,在中国人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人太讲究实惠了,相比之下,形式似乎不怎么重要。 回想日本之行,印象最深的还是日本餐厅里精美的食品以及精美而小巧玲珑,雅致精巧的餐具,还有日本人的敬业精神。至于日本人非常引以为荣的游览胜地,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未免有点”小题大做“, 兴趣不大。这也难怪,中国毕竟是个大国, 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国力强盛时,自然能够造出辉煌的建筑,形制也要同”天朝上国“相匹配,所以中国的古迹,同日本的不在一个层次上。日本的古迹因为少,因为历史不如中国悠久,所以特别重视,动不动就列为国宝,而我们中国,历朝政府对于古迹和文物都不甚重视,甚至一掌权就对前朝建筑一把火焚烧净尽,或拆除净尽,其中49年以后的政府对文物和古迹破坏最力,偌大一个北京城,一个命令就扫地一空,再来一个文革破四旧,多少代的文化瑰宝毁于一旦,罪过呀! 由此联想到毛泽东。毛泽东固然是一代伟人,关于他的功与罪,在他去世已近40年的今天,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他的褒贬,甚至可以撕裂我们这个民族。我不具备批评毛泽东的资格,但我总觉得,毛泽东纵有盖世之功,他也没有任何资格来毁坏中华文化。且不管毛泽东破四旧的动机是好是坏, 即便是出于好的动机, 但是对他的评价, 总不能把动机和后果混为一谈。再美好的动机,如果造成了最恶劣的结果,那也应该是罪莫大焉。 他的开国之功劳能否同他毁坏中华文化的罪过相抵,我持怀疑态度。我想,假以时日,历史会给出一个答案。不说别的, 单单一个北京古城,被49年后的新政府拆成那个样子,如果此事发生在日本,这个执政党必将成为众矢之的,是一天也无法再生存下去的。 我还联想到,即便是清朝有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人如麻,血流成河, 其罪过也难比上对中华文化的毁灭或破坏。同理, 即便是当年残酷如日本人,也没有毁灭中国的文物和古迹。对比之下,49年后的政府对中华文化的破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扯远了, 书归正传。日本虽然科技发达,但我觉得,日本在拥抱新技术方面,实际上可能有点跟不上形势发展了。何以见得? 日本的品牌竞争力似乎在下降。即以美国市场为例,电器方面,韩国的品牌已经取代了日本品牌,成为美国人的新宠。我购买洗衣机和烘干机时,就看不到日本的牌子,最畅销的是韩国产品,价廉物美,功能齐全。我在日本想买一台美容机器,问导游日本人用什么搜索引擎。她回答说是谷歌, 而中国已经有了百度。手提电脑时代, 市场上还有一部分日本产品,到了手机时代,几乎看不到日本产的手机,有的只是三星和LG同苹果手机平分天下。连中国现在都山寨出了小米手机,靠价廉物美占领了一大块市场。中国的联想生产的电脑在美国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所以我感觉日本对上绝对服从的文化,实际上可能抑制了日本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日本可以把一个个局部的程序或者产品做得尽善尽美,但在整个社会资源的整合方面,在宏观的战略眼光和布局方面,可能缺少一种大局观和把握宏观的能力。这只是我的猜测和隐隐约约的感觉,有识者自能鉴之。 记得李宗仁先生曾经评价过日本军队的侵华战略,他说日本军队的高层都是战术家(大意如此), 但是缺乏战略眼光和控制大局的能力。其实,军事斗争需要战略家,工业,科技,教育,企业,经济等诸多方面又何尝不如此?在波士顿机场,有自动的登机服务机,我用订票付款的信用卡刷一下,就可以拿到登机牌和行李条,然后自己动手把行李条系在行李上,机场服务人员只需把行李承接一下,转手放在传送带上送走就行了。效率很高,费时很少。而在日本最新的关西机场,我们两人的登机手续,就像我1989年出国时在北京办理登机手续一样慢,一样落后,同打扮入时的柜台服务小姐以及辉煌敞亮的机场大厅相当不匹配,就好像这20多年里世界上从来没有过互联网革命和高科技发展似的。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日本的一点粗浅印象。日本这么一个复杂的国家,短短几天,浮光掠影,谬误之处一定很多,望有识者指正。
4080 reads
万家网黄页,以信任为基础的商圈
以波士顿为中心,辐射全美,提供最新华人商家信息,服务全球华人
微信、微博、facebook, twitter最新的社交媒体信息推送,日均过万阅读量
百家商户注册,跟踪华人最新创业咨讯,了解第一手最好玩最有趣的商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