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Author: 张西

 

王浩然—保留一份理想主义的耶鲁女生

人物简介:王浩然,1993年出生于四川峨眉,父亲是气象工程师,母亲是中学教师。王浩然高中时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被保送同济大学计算机专业。2017年开始在耶鲁大学深造。

    “机缘巧合”是王浩然与张西对话中常常出现的词。——编者语

    2017年3月2日是星期四,这天上午,我在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微信群里偶遇王浩然。我趁兴对她做了访谈。这位刚来美国不久的女学生,将给我讲述怎样的经历?

    张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相互认识。

    王浩然:我觉得许多事情的发生来于机缘巧合,机缘巧合里又暗含了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遇到的人以及生活赋予的种种机会。刚进大学的两年,我花了很多时间做学生工作。那时候我也没想过要参与学生会,我的舍友拿了一张表说,你要不要填一下?我填完了,也挺认真地对待这个事情。进入学生会后,我一直做到了国际部的部长,在被大家都看好作为下一届学生会主席的时候,我选择了离开学生会。

    正是在与各国留学生打交道的工作中,王浩然最早萌发了出国深造的想法,随后她选择休学一年,去寻找自己内心真正喜爱的生活。——编者语

    王浩然:同济大学是国际留学生来到中国的一个中转点,很多外国留学生会在同济学一年语言,再分散到全国各地学校,我在学生会国际部的工作中,每年会与一千多外国留学生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如果你生活在一个文化更多元的环境里,你会更容易有相对包容的心态。于是我想,我有一天要离开中国, 换一个地方至少生活一段时间。我曾经考虑过,想终止我的本科,转而出国念本科,或是读完本科再出来念一个学位。但大二结束时,我的生活看起来顺风顺水,我还没想好是不是出国,没想好未来要做什么。

 

    张西:不喜欢你本科的专业?

    王浩然:其实我一直喜欢设计。大学前两年我旁听过很多设计系的课程,参加过他们的workshop,甚至参与到设计系学生的设计创意中,但我并不知道这是不是我将来能走的路。对于我的专业计算机,在前一年大量的数学学习中我感到十分枯燥,我心里也很疑惑,这个专业是否值得我继续?带着这些疑问,我说服了爸妈和老师,同意我在大三伊始时休学。

    张西:休学后去做了什么?

    王浩然:刚离开学校时,身处大上海,我发现自己竟然什么都不会,于是误打误撞地去了家咖啡店打工。学着当咖啡师,学会了如何调制咖啡。

    与此同时,我也开始了皮具设计与售卖。大一大二时,我的爱好是制作手工皮具。休学后,我开始做我喜欢做的事。我挑选了一整块牛皮,自己设计图纸,裁剪,钉孔,打磨,缝纫,最后形成一个质感上佳的皮件。然后我去了田子坊。

 

    张西:田子坊是个地名?

    王浩然:是上海很有名的艺术品店和老上海建筑的聚集区,几乎游客来上海的必去地点之一。那天我去田子坊玩,有个店主看到了我的皮套,非常喜欢,问我从哪儿买的?我告诉她是我自己做的。我又给店主看了我身上系的自己做的植鞣革皮带。店主顿时来了兴趣说,要不把你东西放在我这里卖?我很高兴,就把皮件,还有我设计的首饰等都留在店里。

    张西:销路怎样?

    王浩然:卖得不错。店主也很用心,还给我开了个设计师专栏,附加我的中英文介绍,放在专栏里售卖。我设计的皮件一直销售不错,直到店主歇业转行。

 

    张西:休学给你的生活带来影响了吗?

    王浩然:休学之初,我的初恋男友还在身边。但之后,我们的生活状态差异非常大,所以分开了。我花了很长时间从这件事里走出来。

    张西:抱歉。

    王浩然:休学期间,我还自学了各种设计软件,在休学快结束时,我和朋友尝试在一次hackathon上设计手机应用(虽然不久后这个创意被别的公司做出来了),我当时负责界面设计。

    当我看到我的队友们(他们来自软件工程,和我是不同专业)熟练地运用编程实现各种功能,我突然想,或许我从没有花足够精力去了解自己的专业。我曾因为枯燥的理论知识而厌恶它,现在却被它的应用而深深吸引。计算机工程师与咖啡师,是截然不同的工作,咖啡师更像是服务性质的重复工作,创造性价值相对比较低;而计算机专业能做到的事情,可就多了去了。于是我决心重返校园,重返我没有好好了解过的计算机专业。

    找到方向的王浩然,学习成绩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为她出国深造打下了基础。——编者语

    王浩然:我大学的成绩是一条非典型曲线。大一、大二成绩不算好,但大三回到学校后,就呈指数函数增长,到大四时每科都是A了。大四结束后,我深知才刚入了计算机的门,于是决定申请美国的计算机研究生,继续学习。

    我不是一个精打细算的人,所以当我感到机会合适,我并不会特别多的挑剔和考量,就顺势往前走了。所以申请master的时候,我一共就申请了两所,收到Yale offer后也没多犹豫就接受了。这是一个不算复杂的过程。

    原生家庭对王浩然的性格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她花了很多时间去克服成长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并最终通过另一种方式思考、实现了与生活的和解。——编者语

    张西:我能感觉到你特立独行的一面,这与你的家庭环境有关吗?

    王浩然:有。但这并不来自父母的灌输,很多时候来自于与父母的对抗。我刚上小学时,爸妈在两地读书,于是我经历了先在干妈家寄养,然后外婆带我,后来爸爸先念完书回家照顾我,再到后来我妈念完书回家。印象中,常常是周五放学后我爸接上我,坐两个小时车去看我妈,然后周日回来,持续到我小学大概上三四年级,我记不太清楚了。

    在此之前,我对家庭的感觉都是很甜蜜的。但妈妈回来之后,一切却像翻天了似的变化。

    张西:发生了什么?

    王浩然:妈妈变得非常暴躁,毫无理由地就会发火。碰了碰筷子,饭碗没扶正,诸如此类论不上对错的事情,随时都会变成妈妈爆发的战场。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非常害怕妈妈,我总在害怕,不知道她下一刻又会为什么而大发脾气。我爸爸非常爱我妈妈,所以哪怕他知道妈妈有时候脾气发得不对他也会维护妈妈在我面前的权威,导致我常常感到很孤立,所以从小我就会花很多时间思考,我家不像别的小朋友家和和气气,为什么不论我做什么妈妈都会生气?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样的状况?

    当时幼小的我想不出解决办法,但直觉要离开这个压抑的环境。

    张西:你有了行动?

    王浩然:是的。小升初时我考上了七中嘉祥,但因为我上学比别的小孩早一些,妈妈觉得我年龄太小,所以她不同意我去。中考后,我又一次考上七中,因为这是四川省最好的学校,这一次妈妈没有拒绝我。

    我的环境随后转移到了成都。高中的这三年对我影响非常大。处在一个好的高中,周围的小孩子各种各样的性格,大家都有各自独特的一面,我觉得非常吸引人。这一定程度上使我分开对家庭问题的注意力,转而思考起自己将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再加上我高中时,遇到几个非常好的朋友,像一个暖光灯一样随时照着我,让我觉得随时都暖暖的,可能从这点上来讲,我内心平和了很多。

    张西:你很理性。

    王浩然:来自周围人的善意使我保持了性格里温和的一部分。但我从没停止思考我的家庭关系。在我休学的那年里,我甚至花了将近一学期时间,与心理咨询的老师谈,这使我拥有了一个倾诉的出口——心理老师会非常平静地听我聊内心的苦闷,她不会试图安慰我,而是帮我分析。在过去,我常常一边害怕一边努力地说不,是一个很矛盾的抗争状态;后来我学会了把妈妈当成一个小孩,就像不能同一个三岁的小孩子讲道理,但一定会抚慰一个小孩子的情绪那样。

    不过有意思是,虽然我的父母在小事上控制欲极强,但在我生活大事的决定上却常常是不甚清楚的。所以从我上高中,到我去大学,到我是否出国,到我是否休学,反而决定都是我做的——在他们不是很清楚状况的情况下,我做好了决定,说服他们,决定生效。在我休学期间,他们一度觉得我要走入死胡同了,但走到现在证明,我是一个有能力独立做决定并为之负责的人。

    张西:感觉你的心态挺积极的,蕴含着正能量。

    王浩然:我其实从没想过自己算积极还是不积极,但我遇到的很多人都说,我身上充满了无限希望,我才想,真的吗?我导师也说,他能在我身上看到无限可能性。

    张西:父母还是爱你的。

    王浩然:是的。虽然父母从情感上对我的支持不算多,但从经济上他们对我支持非常多。比如说,我上高中时,可能会花一大笔钱,但他们没有犹豫,马上就拍板说一定要去最好的学校。再比如,我说打算出国,可能需要花多少钱,他们几分钟就答应了。所以从这点上我很感谢父母,在教育经费方面,他们从未犹豫过,对我毫无保留。

    张西:你家应该就是中产阶级吧。

    王浩然:我觉得是的。我觉得我们家一定不算富有。除了父母的经济支持,我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会遇到有人非常支持我,有的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的就是某位陌生人,我都觉得很感激。并且每当我为某件事倾尽全力,最后总会有我意想不到的结果,都超过我的预期。所以我觉得,凡事得去试,才知道有没有可能性,别人说行不行都不算。如果你觉得试了还不错,就应该继续做,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我们活着,不需要追随某一精致的人生模板,忠于内心,真诚努力就好了。

    对待感情、友谊,王浩然有自己的理论。看待周遭世界的包容心态让她乐于更积极、主动地融入美国社会。——编者语

    张西:与初恋男友分手是不是有点遗憾?

    王浩然:从表面看,我们是感情上的分歧。再深挖,其实是我们生活状态的截然不同,他在校园里规律地上课学习,我在校园外奔波生计,思考每个明天——我们的成长路径变得极为不同。但我一直都很感谢他,他支持过我许多看起来冒险的决定,这很宝贵。如果想要把分开的原因再继续深挖,我觉得是因为我们的性格和理想人生差别很大——迟早会说再见。

    张西:他还在国内?

    王浩然:他去了法国,比我出国早。在大学里,他,还有我最好的一些朋友,给过我非常坚定的支持。换了别的朋友,大概会说,别这么做,太不靠谱了;但我大学里最要好的人,一定会为我出谋划策,真诚地相信这些想法有一天会实现。接收过如此多善意的我,常常觉得,哪怕这个世界有许多阴暗之处,但一定也有很多人会让你觉得生命很美好。当然人都是复杂的,但只要人有好的一面,这个世界上就还是有很多好的事情值得你去期待。我很感谢,是这些要好的人们,使我始终爱这个世界,始终保有一份理想主义。

    张西:目前在做什么?

    王浩然:大四时,曾做过一段startup做得红红火火,但与合作伙伴后来都明确了要到美国深造的想法,遂暂停。现在我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我和Yale的导师已经合作了一段, 作为Teaching Fellow有时候会给他的学生做义务的助教,给他们讲课,辅导学生做作业,在与他们交往过程中,我发现非常聪明的人永远是少数,依然符合二八定律。总体感觉,耶鲁的本科生很优秀,他们反应极快,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强,与人的交互非常好,坚持不放弃,整个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也非常好。但我也能感觉中国来的研究生,无论硕士还是博士,大概率上来说与美国社会的融入并不算好,都好像有一种感觉,就是跟中国人相处更自在,更舒服,更有安全感,好像跟其他国家学生有天然屏障一样。

    张西:你觉得自己能快速融入吗?

    王浩然:我觉得问题不大。我目前和耶鲁本科生教学上的打交道,和组里的美国学生沟通都没有问题。不过我的确感觉到语言的困扰,因为当你想要表达非常微细的东西非常之难。但我从心态上从不拒绝和其他国家学生打交道,但凡生活中我们要打交道的话,我一定会冲上去,也会比较积极地去合作一些事情。我意识到要先过语言关,以后也许就不会再有这样的困扰了,我希望是这样。

    张西:未来的规划?

    王浩然:我应该还会去念博士。

 

访谈:张  西      受访:王浩然

编辑:李姝莛     网络编辑:赵萍萍

 

注:为飨读者,张西工作室每周一将推出《张西对话海外留学生》访谈文章!百位受访者谈及学习、生活及感悟。他们的年龄在00后、90后、80后、70后,访谈中也会涉及一些热点问题:父母培养方式影响;如何被美国顶尖大学录取,在美国如何缓解压力,以及留学期间的工作机会及商业机会等等。海外留学生在美国究竟是什么状况?敬请关注。

 

Author: 张西

 

 

马诞豪——非重点高中生为何被美国顶尖大学录取?

 

简介:1991年生于上海,儿时从事五年体操运动,入选中国上海市跳水队。父母是土木工程师。高三留学美国,本科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能源工程专业, 毕业后被麻省理工,斯坦福等6所学校的材料博士项目全额奖学金录取。从大一开始做本科生学术研究。现在是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二年级博士生。麻省理工华人科技协会主席。2016年协办春晖杯创业大奖。

 

“很多事情在决定做之前可能会基于某种兴趣或者一种未知。你初步尝试之后,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喜欢。”

    2017年2月20日是个周一,晚8点,我如约与马诞豪访谈。2016年夏天,诞豪为北美枫香波士顿剧社在MIT剧场演出话剧《海外剩女》忙前跑后,尽心尽力,我和剧社同仁一直对他心存感激。这位阳光灿烂,彬彬有礼的年轻人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

张西:你的博士专业是?

马诞豪:材料科学与工程,侧重工程应用。我现在做的偏多的是光电材料。比方说,现在的电脑处理器、笔记本电脑之类,里面多数电学元器件,它会发热,用久会比较烫。如果能够把它做成光学元器件,就是说它不导电而是导光,可以解决散热的问题,运算速度会更快,就不存在过烫这个问题。这只是个例子。

    简言之是希望能够把科学或者科技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让大家的生活更便捷、更高效。

张西:长见识了。谢谢。

马诞豪:我本科最早读的专业是石油天然气,是勘探原油和天然气的。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不是那么感兴趣。在我的理解中,很多事情在决定做之前可能会基于某种兴趣或者对某个未知的好奇。你初步尝试学习了一下之后,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喜欢。我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最后本科毕业的专业是能源工程,和新能源关联比较大。之后由于能源工程这个专业没有很多博士项目,就改行学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

“每个人适应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我个人相对比较适合开放式的学习方式,有自己的想法。”

    张西:你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呢?

马诞豪:我有一个充满爱的知识分子家庭。我父母都是土木工程师。

 

    张西:为什么出国留学?

    马诞豪:我小时候练体操,还被选入上海市的跳水队。到三年级后才开始正常的小学生活,所以到初中和高二之前,都比较偏科。比如我初中是做奥数竞赛的,从小就相对偏理科一点,但不属于优秀的行列,能够跟上大部队,不是说出类拔萃的能够进清华北大的那种学生。我当时英语比较差。我就想,出国是一个历练英语的好机会,这就是出国最初的想法。从成长经历上而言,我从小比较自由散漫,也比较调皮捣蛋。非常感恩父母能给我机会出国学习!

我最初来到美国中部的堪萨斯州,在靠近城市的一个小镇上的私立高中读高三,然后申请宾州法尼亚州立大学,在那里学石油天然气。

 

张西:后来怎么转专业了?

马诞豪:刚开始出于好奇心,想学习和了解石油专业到底是什么,选了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后,发现我的兴趣不在那个方面。所以我就转到能源工程专业。本科主要是科学研究类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就是做实验,在实验室里跟着看着学着,就我个人来讲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学习过程。因为刚开始一无所知,老师不可能交给你项目和任务之类。然后就想着申请研究生院校,其实申请了多家学校,后来选择了MIT。

    张西:难道来MIT让你纠结?

马诞豪:对。当时我徘徊于MIT、斯坦福、伯克利几个学校之间,他们都录取了我。后来通过参观学校,和老师学生交流之后,我觉得MIT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张西:你的优势是什么?为什么这些好学校都录取了你?

马诞豪:我不了解他们的选拔过程。做个猜测,每个人的特点不一样,可能我的特点是科研经历相对比较丰富。奇特的是,我这个专业其实是不对口的,本科的专业和申请的专业其实是两个不一样的专业,我比较惊讶他们会给我这个机会去学习,可能因为本科第一年就开始参加实验研究。很感激教授们能给我学习的机会。

    张西:大一在实验室能干什么?

马诞豪:洗烧杯,做点小实验之类的。其中还有机缘巧合,我遇到像伯乐一样的老师,他们不仅给我机会,还对我未来从事科研铺路,引路。比如我的导师,从我大一开始,每年带我到波士顿参加年度学术会议,这个是全球性的,让我较早有机会参与到一些比较正式和高水平的学术论坛中,这对我之后的经历是有帮助的,我非常感谢能够遇到贵人。

    张西:是否想过有一天会来到MIT?

马诞豪:没有。小时从没有这样的憧憬,产生这类想法,也是在出国之后。每个人适应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我个人相对比较适合开放式的学习方式,有自己的想法。有些比较好玩的事例:高中时,每年自己会做一些小科学实验之类的,比如下雨天,如果一个人没有打伞,在回家的路上是走路淋的雨多一点还是跑步淋的雨更多一点?

    张西:让我判断是吧?

马诞豪:对,你会怎么判断。

    张西:跑步快,淋的雨就少;走路淋的雨多。

马诞豪:对。有时人们会有个错觉,如果跑步,雨更加密密麻麻的往你身上打过来,好像会淋到更多的雨水,密度会更加大一点;而走路,迎面而来的雨量会更少。来美国读高中时,我经常会做一些类似的小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张西:你注重细节。

马诞豪:我在高三收获很大,就是有机会自主做了个小实验,最后去参加全州高中科学竞赛,拿到一等奖。这个对我启发很大。因为我从未想到自己会作为一名从小城镇的高中到州府去参加竞赛和科技展活动,而且得到好名次。这时我刚来美国半年多,不到一年,这让我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自信心。现在回头看我的经历和选择,我觉得这一年是相对有历史意义的。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需要一个引导,但不应该盲目地说是有一个非常具体的人或者目标。”

    张西:刚来美国时适应吗?

马诞豪:我从上海坐飞机到美国中部的一个城市,从人口密度、周围环境以及发达程度上讲,其实是有比较大的文化反差。但我很快适应了,这可能与我当过运动员有关。另外,我喜欢交朋友,到新的地方即使我英语不好,仍会尝试与人说话交流,那时连手带脚运用肢体动作帮助自己交流,这些非常有助于让我快速地融入周围环境,这是我在美国自己独立生活和成长的非常宝贵的经历。从在家里饭来张口的状态到自我生活的能力,那个时候饭吃的没有那么可口,开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觉得这个过程是对个人成长有很大的意义。 

 

张西:是否想过回家?

马诞豪:没有。我对新环境新状态更多充满好奇心。并且离开家,自己有更多自由的空间和时间,那种自由感对我后来的成长学习是非常宝贵的。在国内,上一天的课,之后再做作业,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作业做到九、十点睡觉,第二天背着书包上学堂,没有自己能够控制的时间和精力。在美国,我有可控的时间,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有机会提问、思考,有机会自己行动,讨论,解答。这个时候让我真正地觉得自由、独立的可贵,开始想每天早上起来应该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有尝试的机会。现在会感慨,在人生中这种机会越早出现越宝贵,不然到人生后期经历的话,因为落差,你可能会害怕这种状态,变得无措。总之,越早越会有冲劲,或者说有决心。

    张西:我也天生爱自由。

马诞豪:当我自己想要做什么的时候,这其实是很茫然的过程,因为没有人告诉我应该做什么,这就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包括我在申请麻省理工的自述中也是这么写的。我的感觉是: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需要一个引导,但不应该盲目地说是有一个非常具体的人或者目标。如以某某人为榜样,某某人为偶像之类我个人是不赞同的。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是独特的,可能更多的从自己主观产生的一些想法,这样才会有突破,才不会局限于效仿、模仿。举个简单例子,比如做试卷你答的全对,最高值也就是100分,这是一种不会突破,而只是追求正确的过程。我想说的是,其实所谓指引你的机会,让你有不正确的可能性,让你做这个事情不知道它一定是对还是错的,意味着有无限可能性,这种尝试的机会是很可贵的。

正是因为有这么一段高中和本科的经历和想法,塑造了每个人的不同特点。

“当你需要有一个参考,有一个指引,有一个经验分享的时候,你的交际面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一个人能够看到的事情是很有限的,有其他人可以跟你分享他们的想法。”

    张西:喜欢你现在的研究吗?

马诞豪:是的。我来MIT之后换过不同的研究方向,我这个人有点急性子,有时做事情会有一种盲目的冲劲,会去试一下,了解一下之后我可能又会做改变。    

通过尝试和体验,自己才会知道到底适不适合。很多时候这种适合或不适合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条条框框可以规划出来的。

    张西:为何要担当MIT华人科技协会主席职位?

马诞豪:其实人际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不是所有的研究人员会这么觉得,这体现了资源有效被运用的方式方法。比如说写推荐信,不管哪个学校,尤其是相对顶尖的学校,他会根据推荐人对你的看法、了解、描述,来判断你到底适不适合,不只是听你的一面之词。推荐人对你的认识、表扬或者敬意都是基于你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张西:当你需要有一个参考,有一个指引,有一个经验分享的时候,你的交际面是非常有用的。

    马诞豪:对。因为一个人能够看到的事情是很有限的,有其他人可以跟你分享他们的想法,他们所看到的世界。类似于听人家把他们的经历象读书一样读给你听,这样学习到的东西,能够得到的体验和体会,会有一个加倍的效果。当然,我也希望能够为整个MIT,包括波士顿地区的华人华侨做点事情。虽然现在不知道能够做什么,我想通过一个组织,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有什么需求,可以多参与一些活动。

“读书作为知识掌握是很快乐的事情,可能我不太适应应试教育,在国内读书是为了高分、高考,对读书容易产生厌倦感。出国之后发现读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修养、见识,甚至谈吐举止都是靠读书来获取的。当你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发现读书是一个由自己来引伸的快乐的事情。”

    张西:在MIT读博士很自豪吗?

马诞豪:事实上,第一年有些自卑。因为本科专业和博士专业不对口,第一年成绩比较差。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例如MIT作为一个学校,比较神奇,学术造诣上更像殿堂一样。当我在里面学习的时候,周围的人都非常厉害,学习能力都非常强。所以第一年没有归属感。现在渐渐好了。其实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是能不能把握这个机会和很好的应用这个机遇。MIT是个好学校,就像一个圣地。斯坦福也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每个学校各有各的优点和特色。MIT更擅长理工学科。而且在这个区域我们可以去上哈佛的课,哈佛的图书馆,包括波士顿所有的音乐会、博物馆之类,全都是免费对学生开放的,这些公共资源是非常可贵的,远高于一所学校的名称或者说声誉。我个人更看重的是学校及其周边的资源、人的资源还有文化的积累。

    张西:渐渐喜欢波士顿了。

马诞豪:对,我觉得这个地方非常好,如果有任何感兴趣的讲座,我都可以参与和学习。在MIT我经历了一个落差。本科时,我是优秀生,到MIT后,第一年表现平平,然后渐渐上升。我不喜欢跟别人比较,自我调节还是可以的。

    张西:这样的心态与你的运动生涯有关系吗?

马诞豪:可能抗压能力比较好。小时候因为身体不好,就去练了体操,然后发现翻跟头比较灵活,就从体操队被选到上海市跳水队。当时中国的体育事业比较专注训练,基本不上文化课,这就比较尴尬。我非常感谢父母,他们察觉到这个问题,不想让我在文化层次有更多的缺失,于是让我退出跳水队,回到学校读书。

    张西:你在青春期很叛逆吗?

马诞豪:有。但父母对我没有过高要求,所以没起什么冲突。而且因为父母对我基本是散养和放养的方式。我在初高中,每天放学后都在要打篮球或踢踢足球,然后再回家,不属于每天学习到深夜的学生。

    张西:父母支持你留学吗?

马诞豪:起初是我父母的想法。我中考发挥不太好,没有进入最好的重点高中。按照一般的趋势,没进重点高中,下一步就很难会进入北大清华。我爸爸就提议,为了有更多的机会,让我试试出国这条路。他的想法是高一读完就出国,我妈妈的想法是高三读完出国,他们综合了一下就变成高二读完出国。因为高三不讲新知识,主要应对高考而强化训练。

    张西:正好避开了国内的高考。

    马诞豪:对。现在看来是更合理的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英语上。不然的话,读完高三再申请美国的本科,相对不那么有优势。

我是不太会给自己压力的那种人。读书作为知识掌握是很快乐的事情,可能我不太适合应试教育,在国内读书是为了高分、高考,对读书容易产生厌倦感。出国之后发现读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修养和见识,甚至谈吐举止都是靠读书来获取的。当你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发现读书是一个由自己发起的快乐的事情。哪怕有时读书或学习之前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但读完、学好之后会觉得它还是有帮助的。做事没必要急功近利,一味寻着目的去读书会太累,反而容易忽视读书带来的惊喜。

 张西:读书是一个由自己发起的快乐的事情,对此我深有体会。

“我的个人观点是生命诚可贵。人生的学习和经验不是一个短跑,更多是一个长跑,所以你做的事情从身体、精神和心理,只要能够保持一个积极的状态,对学习、对生活有美好的憧憬、渴望和一定的执行力,我想一定会做得好,这是我真实的想法。”

    张西:可否透露你择女友的底线?

    马诞豪:对彼此的父母好,心地善良很重要。这么说可能少一些浪漫。我不是很喜欢那种太吵吵闹闹的,或者说天天看偶像剧之类的。我欣赏读书人,但又不是死读书。希望与女朋友的成长经历或世界观大方向是一致的。

如果追求极致的话,最好女友还喜欢运动,因为我这个人闲不住。

    张西:你平时的作息时间如何分配?

马诞豪:早睡早起。通常11点之前睡觉,早晨7点左右起床。我对自己相对比较放松一些。

人生的学习和经验不是一个短跑,更多的像是一个长跑,所以你做的事情从你身体的状态,从你精神和心理状态来讲,只要能够保持一个积极的状态,对学习、对生活有美好的憧憬、渴望和一定的执行力,我想一定会做得好,这是我真实的想法。其实跟人所处的环境没有任何的关系,更多是在于对自己有没有信心,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只要有这两个清晰的点:身体健康,兴趣爱好合理,就会有梦想成真的那一天。

 

    张西:细水长流的心态真好。

马诞豪:我每天的目标就是身体健康,快快乐乐。学业上短期目标是和实验项目、实验进度相关;长期目标是什么?博士只是学习的一个驿站,它是一个经历的过程,但不是全部,总有结束的那一天,希望能够顺顺利利的博士毕业,这是我对于博士这个阶段的目标。希望毕业的时候能够拥有一个更加完全的,对专业知识和领域了解和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能够将这个成果结合于现实生活,创造出自己的产品。我个人更看重的是现实应用,而不是发表文章,或者说属于科学界的贡献不是我个人所关注的范围。

在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同时,把握机会,不强求。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自我的提升是我每天都会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具体的技术性问题。

    张西:博士毕业后的去向?

马诞豪:要看哪里能给我合适的工作。希望能够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多经历一些,最后还是希望能够回国,回到父母身边。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大都是独生子女。而且我觉得国内蛮好的。

    张西:你怎么看国内高中生挤爬藤的路线?

马诞豪:我鼓励大家尝试和努力。但这种鼓励相对来说比较平凡,就像小时候考试没考好,家长常会说应该争取考一百分,但是这话意义不大,也毫无指导性。很多时候每个人是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做决定的。在学习过程中,寻找自己的特点和爱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说当你有爱好和想法时,勇于尝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需要确定这个爱好到底适不适合你,包括我自己本科也是换了很多次专业。好的学校和好的名额可能没有那么多,就算你第一次没有进去,不代表说你就可以放弃努力,经历本身也是一种激励。

如果我说的话能够给他们更多平静的心态。人平静下来才能更好的聚焦,更好的努力。很多时候心有杂念,花太多的心思去担心事情是否能够发生,是否可以达到,反倒无法专注于你想做的事情。如果他们真的非常希望能够进入好大学,有自己的目标去追求的话,我不跟他们说任何其他的事情,让他们自己专注地去做,我觉得会更好。无为而治。

    张西:你是否喜欢读庄子、老子等圣贤的书。

  马诞豪:您的判断是对的,我相对比较喜欢老子,一些《道德经》为主的核心思想。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不能说他是完全的正确或不正确,但还是蛮欣赏他的观点。

 

编者语:

从成长过程来看,出国前的马诞豪就是中国芸芸众生中的学子之一,身上没有大的闪光点。幸运的是,对他教育宽松的父母没有逼着他苦读寒窗。

他,思维非常活跃。善于思考,喜欢自由空间,有强烈好奇心,并喜欢尝试自己寻找答案。这种自由、开拓性思维方式在学习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探索中寻找最适合自己,自己真正喜欢的科研方向。他很务实,注重科研的实用性和市场化。

他,性格开朗。喜欢主动与人交流,注重沟通和社交,建立了自己良好的社会关系。这点对于走出国门的人来讲更为重要。

他,喜欢运动。早期的体育生涯,不仅增强了体质,也锻炼了他的独立性、环境适应性和良好的心态。

我想,这些是马诞豪能够走入美国顶尖大学的重要因素。

 

 

受  访:马诞豪      访    谈:张  西

 编  辑:苏  醒     网站编辑:赵萍萍

 

注:为飨读者,张西工作室每周一晚8点,将推出《张西对话海外留学生》访谈文章!百位受访者谈及学习、生活及感悟。他们的年龄在00后、90后、80后、70后,访谈中也会涉及一些热点问题:父母培养方式影响;如何被美国顶尖大学录取,在美国如何缓解压力,以及留学期间的工作机会及商业机会等等。海外留学生在美国究竟是什么状况?敬请关注。

 

 

Author: ASC English

在美國,申請大學是一個很特殊的過程。在很多其他國家,大學只根據學生的在校成績和標準化考試的成績來衡量學生的水準。美國的大學很不一樣,除了在校GPA成績和SAT成績以外,他們會參照其他的標準,包括特殊的才能,父母是否曾經入讀過該校,以及老師和其他人寫的推薦信。最後,學生的申請寫文書在他們申請大學中也占著重要的地位。

絕大多數美國學校會要求學生至少提交兩篇申請文書。哈佛大學的招生辦公室主任William R. Fitzsimmons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道,大學申請文書是學生告訴大學招生老師他們自己是怎樣一個人的重要機會。對於很多像哈佛大學那樣競爭激烈的大學,他們面對著的是很多有相似分數的申請者,而招生辦公室可以通過學生的申請文書來進一步區分學生,選出優秀中的佼佼者。學生可以通過申請文書告訴大學他們是怎樣的人以及爲什麽他們將能成為所申請大學的重要資產。

因此,對於10﹣11年級的高中生來說,大學申請文書對於學生能否申請到夢想大學至關重要,然而大學申請文書通常又是十分難寫的。相對於學校裏佈置的寫作題目,大學申請作文題目通常要求學生寫一些關乎他們自身的話題,所以很多學生會感覺很難選取適合的題材和故事去寫。同時,因為高中生在學校裏的學習很繁重,他們會覺得很難能有足夠的時間去寫作和修改這些申請文章。因此,如果高中學生能夠從進入高中開始就進行申請文書的寫作練習,而不是在申請截止日前一個月才開始寫作的話,他們將比其他學生擁有非常大的申請優勢。

因此,一些高質且申請經驗豐富的培訓中心,如A+ Program,已經開始像高中生提供大學申請直通課。大學申請直通課承諾在三週內指導學生完成一份出眾的大學申請。

由資深且大學申請經驗豐富的老師輔導,深度挖掘每一個學生的獨特之處,學生將練習和準備申請大學文書,引導學生頭腦風暴和提供修改意見,並保證學生獨立完成文書的寫作。

除了完成文書寫作,大學申請直通班的老師還會輔導學生

  • 完成選校,
  • 打造最強簡歷
  • 拿到最有效的推薦信
  • 掌握面試技巧,
  • 完成獎學金申請

及更多大學申請所需要的材料。

通過完成課程並在暑假期間完成文書寫作,許多學生都說在senior學年少了很多壓力。這些課程也幫助很多學生如願進入他們的夢想大學。A+ Program的學生Jessie L.說:“感謝A+ Program給我的幫助和支持!我最終要寫超過20篇的大學文書寫作,如果沒有A+的大學申請班我根本就無法做到。”早起步並能接受A+ Program大學申請寫作班幫助的學生將會在申請頂尖大學過程中佔領領先優勢。

所有10﹣11年級的學生,這個夏天讓A+的大學申請直通班幫你一起完成文書寫作,減輕9月開學後的壓力,并在眾多申請者中脫穎而出。

Author: 张西

                                                                                                  

 

杜清扬----从容淡定的MIT光学博士

   

    简介:1991年出生于四川。曾在全国化学竞赛中获得二等奖,2008年以区总分状元考入中科大,并在科大获得多项奖学金,2010年领导小组入选大学生创新计划,并将研究成果发表上SCI论文。2012年毕业后,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现在是材料系博士第五年,同时担任麻省理工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杜清扬现致力于研究集成光学红外区域在通讯和传感器方面的运用。

    一点一点小小的不同,汇在一起就会特别耀眼,一寸一寸细细的碎光,聚集之后就是万丈光芒。云淡风轻的访谈里,掀起的是内心的骇浪。聊学习过程中,杜清扬反复用幸运这个词,真的仅仅是幸运吗?他谦逊平和的态度或者已经说明了些什么。——编辑语

    2017年2月17日晚9点,我与杜清扬开始了下面的访谈。他那时刚从MIT材料系的实验室回到住处。我们的访谈一气呵成,我问及的每一个点,他都给予了最恰当的展现,简洁了然。实话说,这位高情商和高智商的90后,让我学到很多东西,不敢独吞,所以与众读者分享。

    张西:高考状元,聊聊你的成长经历好吗?

    杜清扬:我小学时,考到四川省一中的特色班。这个班的情况是,初高中一共只读五年,省掉初三,不参加中考。将近2000人考试,从中选了50名。我要感谢这个班的治学理念。他们认为初三大多数时间都用在复习上,没必要再花这个时间。我很幸运的考入了这所中学。我们这个班年龄偏小,所以很多孩子挺顽皮的。班主任老师是学校专门派的,很有管教孩子经验。他们灌输经验的理念基本上是,一定要主动喜欢,要自己主动的去学习,而不是学校一味地布置作业,一味地施压。毕竟压出来的,就算高考成绩很好,进了名校,本科过后如果不会自己努力的去学习,也一样是没用的。所以学校非常注意兴趣的培养,这点我是特别欣赏也得益于它。

    张西:能进这个小班,仅仅是幸运吗?天赋和努力也很重要吧?

    杜清扬:小学升初中,与其说是天赋,更不如说是家里对我刻意的一种培养。因为小学时,很多知识都停留在简单上面,没有涉及到很复杂的东西。我家里教的理念,主要是着力于去主动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像我爸妈从来都不会逼着我去学什么,他们只是跟我说,现在市场上有哪些班,如果你想去的话,就给你报。会告诉我在这个班上学到些什么,但绝对不会强加于我。像我对奥数特别感兴趣,是我主动提出来要去上的。

    张西:你父母的职业?

    杜清扬:我父母都在银行工作。他们比较喜欢金融。但他们的父母都是教书的。我妈的教育有点与众不同,比如很多家长会逼着孩子背唐诗,但我妈则以讲故事的方法,讲完之后给我一句一句念,让我去理解是怎么回事。如果那首诗有历史故事在里面,她会把那段历史都讲了。在我六年级,还不知道物理和化学是什么,每天睡觉前,妈妈把元素周期表弄得像绕口令,我觉得很有意思,就跟着她念,这有一定的启蒙。所以我在初高中时,更多的是自己去摸索学习方法。参加高考后也比较幸运的考入了中科大这样很科研的学校。

    张西:专业是自己选择的?

杜清扬:我们那时流传一种说法:6月份考儿子,7月份考老子,8月份考票子。意思就是,6月份是儿子参加高考,7月份填志愿父母会愁白头,如果没考好,就是考家里财力的时候了。但像我家,6月高考过后,7月选专业,我爸妈只提供了一些参考,真正决定权完全在我。让我来做选择,这个方式非常好。让我觉得自己未来整个的路完全是由自己决定,而爸爸妈妈就像身边的智囊团给出主意。一般情况下只要是自己深思熟虑选出来的自己都会喜欢。如果没有选好的话应该也不会后悔,至少不会怪他们害的。选科大的原因是我非常喜欢物理和化学。

    记得高二时,我找舅舅要大学的有机化学书。舅舅问我:你是喜欢往这个方向学还是觉得难,想多学一些?他说如果是第二种,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大学的东西高中完全用不着。我就跟舅舅说:不是,是因为我真的很喜欢。我觉得高中课本根本就没讲清楚,我要去学更多的知识来理解它。也因为有了这些知识,才使我比较顺利考到中科大。在高中,大一和大二有机和无机化学我都已经看完。我发现有很多东西理解起来有困难,于是就去翻了一些大学物理的书。又因为大学物理开始是以微积分作基础,我又逼迫自己去学了整套的微积分,所以上大学时,前两年我就相对比较轻松,因为这些东西我早就接触过了。

 

    张西:为什么留学?

杜清扬:刚到中科大时,我没想过出国。因为自己处的地方比较闭塞,身边出国的人也比较少,虽然我的好朋友们一直说,麻省理工是我的梦想,真是把它作为梦来看待的,因为梦一般都是实现不了的嘛。但在自己一步一步走的过程中,发现它已经不再是梦了,它变得触手可及,慢慢的就实现了。

大一时,我花了挺长的时间去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因为大学和中学有很大不同,中学时都是老师给你灌输很多知识,老师生怕你没有学好,所以他会不停的跟你重复,用他自己的各种方法来教你是怎么回事。到大学后,老师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他上完这门课的内容,具体怎么理解那是你的事,你下来过后要自己花时间去把它理解到。如果说高中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在大学我学到的是如何学习知识,如何吸收知识,如何自主的去探索,这也是我花了很多时间摸索到的学习方法。

大二过后,身边的同学都开始纷纷准备托福和GRE,那时候想,既然麻省理工是我的梦想,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于是我也开始准备托福和GRE,慢慢地了解了出国是怎样的流程,需要一些什么材料和自己的硬件。然后,我的GTA成绩升上去了,同时也努力的学习英语。到大三上学期就找了导师进实验室。

张西:大三就进实验室?是进入一个研究项目?

杜清扬:中科大前两年的课程很重,到大三、大四,课程就比较少,我们就有足够多时间准备出国的申请材料,以及在实验室里面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所以在大三,我一半的时间花在出国考GRE、考托福这上面,另一半时间,基本上在实验室里。这样我接触到很多前沿的科学,知道了现在科技的前沿都在研究些什么,也慢慢地养成了科研的习惯,明白了该怎么去做科研。

本科的时候还没学会怎么去思考,但已经知道该做什么。那时全国很多科研性大学都会有创新研究项目,所以我在大三下学期,就选了一个课题去申请。结果我很幸运,申请成功了一个项目,得到国家的2万块钱科研经费,由自己安排来做这个实验。通过一年的时间,我把项目做完了,并且把结果都整理发表在了SCI的文章上面,国内现在很多学校的要求是这样的,硕士毕业是需要一篇SCI的,博士毕业大概是需要3篇SCI。SCI的标准指的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文章,它不像校刊这样的。

    张西:麻省理工的申请顺利吗?

    杜清扬:还好吧,我当时的GPA是全班第二名,英语也还行,做实验也有文章发表,美国大学录取研究生,通常很看重科研能力,学校期望学生能在科研上有一番作为。

     张西:梦想一下就实现了,什么感觉?

    杜清扬:当时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被录取是正常,未被录取也正常。被录取是正常的,原因是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未被录取,就说明自己还不是那么优秀,可以理解,一种平常心态。

   张西:来到高手如林的环境适应吗?

    杜清扬:周围的学生们都非常厉害,但和初高中相比,身边的同学们不再是竞争的关系。进入博士生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别人的研究方向也不是很一样的。所有的人都从以前有可能存在的一种竞争关系变成了一种战友的关系,你所擅长的地方有可能正是他不擅长的地方,所以他会找你来帮忙。你不擅长的地方,你正好也找得到他,这样的话你们就可以一起合作来出一些很不错的成果。所以说在这个阶段,互相的合作是更重要的,因为谁也不可能样样精通。

    张西:你的研究方向?

杜清扬:我的研究主就是集成光学的东西。集成光学要细分起来可以分成两个方向。光其实就是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来自太阳这边能看到的这种物质就叫光。我们经常接触的就是可见光这部分。听到的一些词语,比如说有紫外光,紫外光对皮肤不好,损伤。与紫外相对应的还有红外光。但光除了刚才讲的这几种以外还有挺多的。另外一种就是比红外还要更远一点的位置,叫微波,它的应用其实该是微波炉,用来加热东西。比微波炉波再长一些的那部分光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电磁波,我们现在打电话,传递声音和信号就是通过电磁波。

张西:喜欢你的科普。

杜清扬:所以光的范围很大,而我们平常接触的都是在很小的一个范围。我的研究主要是在红外区域。红外区域也分为中红外、近红外。其中在近红外部分,我们经常用它来进行通信。光纤,光纤通讯的波段就是在近红外这个波段。和传统电线通讯比较,好处在于,第一个就是光它本身是不会产生热的。像电脑这用一段时间过后里面就开始发烫,但如果能把它换成光,是不存在热象的。其次就是速度的问题,电它存在一些阻抗或者电容,导致用电来传输数据的话,存在传输速度上限的。但是用光,不存在这样一个理论的上限,多快都可以,无限的加快。这是在近红外的一个应用。

在中红外区域的另外应用,就是我们可以用它来做传感器。传感器有很多可以用到的地方。比如我们经常做的一些东西,一种气体的传感器。像在石油工厂,甲烷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石油用电钻钻的,在钻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火花,甲烷会直接和空气在火花的条件下发生爆炸,所以甲烷量是一定要非常低的。用什么办法去知道这个地方甲烷是多少呢?甲烷没有气味,闻也闻不到,所以就需要一些传感器来告诉我们。我们做的集成光学器件在这个波段能用到,把这样一个器件拿在手里面,走过那个地方它就会告诉那个区域的甲烷含量有多高。

原来有一个报道,每个人呼吸呼出的气体里是含有各种各样成分的,病人的话,含量和成分会和普通健康的人呼出的气体是有一定差别的。但我们人并不能感知到这种差别,因为它实在是太小了。我们做的传感器却有这个办法去分辨它。所以以后传感器在医药上面的应用是,在你快要得病,甚至得病以前刚发生病变的时候,通过呼出的气体,来诊断到底得了什么病,甚至是癌症,这样的话就能避免很多病拖了很久的麻烦,特别是癌症,如果癌症拖到三期、四期的话就已经很难再治了,但是如果你在一期、二期的话,基本上癌症是完全可以治疗,甚至根治。所以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就是能提前告知人们是否身体健康。

    不仅是在学术上,对未来的规划,感情生活,业余爱好,团体活动,政治现象,与人相处等各个方面,杜清扬表现出来的都是那么轻松,淡定,从容,游刃有余,有自己独到的角度,目光和见解。——编辑语

    张西:博士毕业后有何打算?

    杜清扬,我对科研很感兴趣,从小也是想当一名科学家的,所以我准备继续在科研界待下去,去找教职,去做研究。

    张西:留下还是回国?

    杜清扬:我的打算是回国。方向基本确定了,我以后还是想做光这部分。光在通信上,医药上已经有应用了,它还在其他方面,比如说能源。太阳能就是其中的一个应用,光学有非常多的应用的。我想再把光这个东西继续做下去。

    张西:平时如何安排你的生活和学习?

    杜清扬:生活的话,周一到周五我把它定义为工作日,白天在实验室做实验,晚上回来就整理数据,剩下一点时间可以休息休息,看看书,弹弹吉他,下下围棋。周六一般整个上午都会花在和家里面视频聊天,因为我知道爸妈非常想念我,下午和同学一起打打球。周日安排随意些,如果最近的实验比较紧,我一般就去学校继续做实验。如果时间比较松,也没有太多事的话,我就会出去爬爬山。

    张西:有空恋爱吗?

    杜清扬:恋爱还是有的。和女朋友已经谈三年了!

    张西:挺稳定呀。

    杜清扬:我非常喜欢唐太宗皇帝说的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的女朋友在很多事上会充当这样一面镜子,把我照的非常清楚。我的所有优缺点她都会告诉我,让我知道如何去扬长避短。跟她谈了那么久,她也慢慢的变成我的一种精神寄托,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有她,也就显得都微不足道了。稳定的情感关系让我觉得很多的努力也不光是为了自己,也为了她,为了以后我们的未来,也很有动力。我们之间不仅是一种互补,也是相互交叠。我们两个都是谁有困难另外一方都会帮助,我们非常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也很清楚怎么去安慰对方。

    张西:遇到她之前,你知道自己要找什么样的人吗?

    杜清扬:与其先设定好选项,然后按照选项去挑人,还不如说是设定一个底线。只要满足这个底线以上的,都会去考虑和接触。对我来说更是先确定自己的底线,如果在这些底线以下的我是绝对不会考虑,但在这个底线以上的都可以纳入考虑的范围。她如果有其他一些亮点的话,反而会更吸引我。

    张西:她的亮点是什么?

   杜清扬:她首先是一个做事非常得体,并且考虑问题也非常全面的一个人。她也非常贤惠。平常我跟她在一起,有时候我比较晚回,她都会把饭做好。更重要的是我们俩挺吻合的,不管口味或其他生活习惯也挺相通,所以在一起非常舒服。

    张西:舒服是一个很高的境界。祝福你们!对于国内正在申请出国留学的弟弟妹妹,你的建议是?

    杜清扬:我更在乎主观能动性,世界很大,出来看一看是很值得的,但一定要跟着自己的心走,只有走了自己喜欢的路,你才不会后悔,才会有动力一直走下去。

    张西:你是麻省大学中国学生学者学联主席,对吧?

    杜清扬:对。我现在正好是学联的主席。

    张西:是你自己要竞选的吗?

    杜清扬:学联主席我们必须是选举产生的。至于为什么我要去做?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人,不管走到哪里必须得融入社会群体。而在社会群体里面,如果想要做成一番事业,是需要领导能力的。我很想通过学联这个组织,去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希望能在学院里面做一些对大家有贡献的事。我最刚开始进入学联时,只是很小的干事,发现里面的很多活动都很有意义,会给大家带来很多很大的帮助,不管是娱乐文化,还是职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很享受自己在学联待的这段时间,然后就想去竞选主席,后来就坐上了这个位置。

    张西:为此,你做了什么贡献?

    杜清扬:我觉得很多贡献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包括前辈创下的一些事情。与其说我做的贡献,不如说整个学联给大家带来了哪些好处。比如对新生来说,我们会主动提供积极的服务,发新生手册,让他们更容易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还举办很多文化娱乐活动,给大家一个空间和时间,聚在一起来庆祝,热闹热闹。包括春节、端午、元宵这些我们都有办。在职业发展这边,每个月都会请一些知名的校友,甚至是国内的一些名人过来做一些讲座。像俞敏洪、潘石屹,包括六小龄童老师过来,这些对大家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我自己从中受益匪浅。

    张西:出来留学收获大吗?

    杜清扬:出来过后会发现这边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学会了多元性的,学会了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如何有效的融合两种文化,这是比较大的在眼界方面的收获。在学业方面的收获,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张西:为什么不设法留在美国?

    杜清扬:也许出于一份对家乡的思念以及热爱吧,我希望自己能报效祖国,毕竟她养育了我这么多年,还是有一腔爱国热血。

    张西:关于科研这块,是否有与国内相关单位合作的想法?

    杜清扬:有,因为国内一直都会有访问学者到我们学校,所以我们平常在沟通、交流,以及开国际会议的时都会遇到很多国内的科学家们,如果方向确定,我们都会联系,也会有合作。

    

    张西:最喜欢科学家是谁?

    杜清扬:我心目中的偶像,是钱学森老师。他穷尽一生来改变了中国的整个科技,他对科学界的贡献,非常值得我敬佩。他让中国实现了至少卫星上在全世界能站得住脚,真的非常了不起。

    张西:留学期间,有无感觉到受歧视?

    杜清扬:在MIT这种校园里面我是没有任何的感觉的。走到美国外面的社会里会时常感觉到。与其说是歧视,包括现在为什么特朗普能当总统很大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面前,各个宗族都是平等的,人生老病死,都是这样的。但在很多没有受过教育的人面前,他会更倾向的去歧视你是一个外来人群。包括在我们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教训。最开始在贞观年间的时候,唐太宗的治国之策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他对待所有的少数民族就跟对汉人一样。但是发生安史之乱过后,唐朝就产生了另外一种想法,叫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就是一个反垄和稍微比较落后的一种思维方式,因为你总会觉得自己没做好,把这个事情推到别人身上你会更好接受一些。

    张西:这次总统竞选,你有关注吗?

    杜清扬:有。我个人其实对他们俩都没有什么好感,也并没有去支持哪一方,因为我觉得两个人当了都不是什么好事。我的理解是相对来说,希拉里会出很多政策,但她是比较缓和的那种,针对我们这些移民的那些政策,特朗普,有可能会非常激进,但也有可能什么都不做。

   张西:你的社交渠道多元吗?

    杜清扬:我的朋友圈有些外国朋友,这是一个渠道。他们有什么活动就会叫上我,问题是仍然限制在学校里。大家都是学生,所以也不会真正的完全融入他们的文化。我觉得在文化的融合当中,我自己是求同存异。你不能接受的不接受就行了,他们接受不了你的就让他们不能接受,谁也不需要改什么。我不怎么喜欢喝酒的,但他们如果想出去玩去酒吧的话,那行你们去吧,反正去了以后我就意思意思,随便喝个一两口就行了,我也不会破除自己的习惯去改变。

    有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带着使命,因为他们的出现,世界会更加美好,更加温暖。他们的平凡中更见的是伟大。他们的拼搏努力和科研成果,正无声无息地改变我们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必将随着他们的科学研究而提升。——编者语

 

访  问 :张西     受    访: 杜清扬    

编  辑 :夏婳     网站编辑:赵萍萍

 

注:为飨读者,张西工作室每周一晚6点,将推出《张西对话海外留学生》访谈文章!百位受访者谈及学习、生活及感悟。他们的年龄在00后、90后、80后、70后,访谈中也会涉及一些热点问题:父母培养方式影响;如何被美国顶尖大学录取,在美国如何缓解压力,以及留学期间的工作机会及商业机会等等。海外留学生在美国究竟是什么状况?敬请关注。

Author: ASC English

天气已然变暖,夏天还会远吗?一些家長想讓孩子在暑假充分休息,不用再考慮學習的問題,可是這對學生之後的學習是有弊無利的。科學研究顯示,學生的學習發展會在暑假期間有所下降。很多研究也發現,對於同一個測試,學生在暑期開始的時候比暑假快結束的時候要做得更高分。另外,經過漫長的暑假,孩子們平均會失去2.6個月的數學知識,同時他們的閱讀水準也會下降。因此,學生應該利用暑假期間為新學期作準備,並同時去探索和發展他們的個人興趣。

適合1﹣8年級的強化英數班

對於1-8年級的學生來講,利用暑期時間為下一學年作好準備至關重要;A+為1﹣8年級學生提供專業的強化英文與數學班,旨在幫助學生提前學習9月新學年的內容,提高學習能力,增強自信!英文課上學生將著重練習閱讀、寫作和表達能力;數學講強調精英教學,發掘學生的數學才能,培養學生挑戰更難題型的自信。

適合5和7年級的ISEE備考班

5和7年級的學生如果要考ISEE考試,那麼這個暑假也是最好的準備時間。A+的皇牌ISEE高分備考班成功讓無數學生進入波士頓拉丁學校及其他頂尖私立高中,每年我們都會收到家長的連連喜報,我們在為學生開心的同時,也肯定了我們ISEE班教學的成功。要準備11月考試的學生,現在正是參加ISEE課的時間,A+的皇牌ISEE高分備考班在4月,7月,8月和9月提供密集的訓練,旨在幫助學生最充分的掌握考試技巧和答題策略,在考試中斬獲高分,進入理想的中學。

適合高中生的大學申請Boot Camp

將要進入11年級和12年級的學生應該在夏天重點準備大學申請。這包括了準備SAT考試、參觀感興趣的大學、整理出所要申請的大學名單、開始撰寫大學申請最重要的部分——個人陳述(personal essay)、搜尋獎學金機會、參加課程、工作和當志願者。所有這些努力都會為學生在進入下學期學習的時候減少很多壓力。

A+ Program在暑假向高中生提供大學申請直通課,幫助學生練習和準備申請大學文書,引導學生頭腦風暴和提供修改意見,並保證學生獨立完成文書的寫作。此外,大學申請寫作班的老師還會輔導學生完成選校,打造最強簡歷,拿到最有效的推薦信,掌握面試技巧,完成獎學金申請及更多大學申請所需要的材料。

通過完成課程並在暑假期間完成文書寫作,許多學生都說在senior學年少了很多壓力。這些課程也幫助很多學生如願進入他們的夢想大學。A+ Program的學生Jessie L.說:“感謝A+ Program給我的幫助和支持!我最終要寫超過20篇的大學文書寫作,如果沒有A+的大學申請班我根本就無法做到。”早起步並能接受A+ Program大學申請寫作班幫助的學生將會在申請頂尖大學過程中佔領領先優勢。

適合高中生的考試班:SAT, ACT, PSAT, AP化學/物理/微積分

對於高中生來說,這個暑假是為大學申請打好根基的重要的時間

 

PSAT是可以申請優異獎學金的一門考試,每年只有一次機會,高中生都可以考,但是只有11年級的學生的成績能用來競爭國家優異獎學金。作為SAT的預考,這門考試的内容与SAT相仿,其重要性也是不可小觑的。A+在暑假提供適合9﹣11年級學生的PSAT高分備考班,如果你想申請國家優異獎學金和提前熟悉SAT考試,那麼PSAT考試你一定要參加!

SAT考試是申請大學時普遍必看的成績,它考察學生的閱讀、數學、詞彙、寫作和語法。一個優秀的SAT成績不僅能幫你進入理想的大學,還能申請大學提供的獎學金。A+的SAT課都由經驗及其豐富的考試專家教授,學生將訓練考試技能,強化備考策略,在大量訓練中實踐應用答題技巧,從而得到最有效的提高,在考試中取得最高的分數。如果你想密集有效的提高SAT成績,那麼這個3周的SAT高分備考班將是你第一選擇!

我們的AP課程包括微積分、物理和化學,這將由該學科經驗豐富的老師授課,幫助學生在AP考試考取高分。

適合高中生的專項能力提高班:高中數學挑戰班,專業寫作,和公眾演講。

夏天是學生發現自我並為未來作準備的重要時機。A+提供針對寫作,數學,和口語專項提高的課程。

這三個專項提高班都是非常生動活潑且專業性強的課程。學生將在寫作班上進行深入的閱讀和分析大量的文章,從中學會不同文體的作文中怎麼去準確并有邏輯的呈現自己的觀點,熟練的寫作也將提高學生在SAT考試中語法和寫作成績。

公眾演講培訓則側重于練習學術演講和撰稿技巧,通過該課程,學生將學習到大學和未來職業中所需要的演講技能,增強他的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提高自信心。

而看起來枯燥但實際上非常有趣的高中數學挑戰課上,老師將講解基礎概念,進階的問題推演和解題技巧,課程涵蓋的內容包括代數II,幾何學,三角函數和前衛積分。

這個暑假讓A+帶你領先學業,培養提高綜合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和考试成绩!

在過去23年裏,坐落在波士頓的ASC A+ Program在每年的夏天為學生提供可承受的夏天全方位密集領先課程,讓學生在暑假期間提前學習下一學年的內容並幫助高中學生準備進入大學。每年來自於40多個城鎮的1-12年級學生來到A+ program學習成長。學生在秋季重新回到學校的時候,他們都能比其他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所教知識,並在班級裏成績名列前茅。參加過A+ program的學生都鍛煉得勤奮、專注和自信,這將大大裨益於他們在學校裏的學習。

歡迎致電617-730-3705或617-338-5288報名咨詢, 或寄郵件到aplusinfo@ascenglish.com

Author: 张西

冯孝文——享受跨学科研究的哈佛博士后

简介:

冯孝文,1986年出生于吉林长春,保送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专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能源材料方向博士毕业后,创业汽车销售相关的项目,公司遍及美洲、欧洲,产值达数十亿。冯孝文目前在哈佛从事超导、新能源等领域的研究。

    高中时期曾在国家化学竞赛中获金牌,后成为化学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获保送北大,冯孝文可以算作不折不扣的“学霸”。高中时期就学完了大学的专业课程,回想起来,冯孝文觉得“蛮轻松”,自主学习是他从高中便开始的状态。不断参加化学竞赛,不断获得金牌是当时冯孝文心中的目标。——编者语

    2017年3月2日中午,终于有时间与孝文做访谈。感觉他做学术的同时,一直在出差,这让我们的访谈时间改约了几次。这也让我对这位从加州伯克利转战哈佛做博士后的年轻人充满好奇,这位看上去书倦气极浓的学霸,能给我们怎样的分享?

    张西: 可否分享下你的成长经历?

    冯孝文: 我在长春出生,父亲在企业做一般管理工作,母亲在大学工作。我没有参加高考,是保送到北大的。因为初中时,我比较喜欢化学,到了高中就参加省里化学竞赛,然后被选拔进国家集训队,拿了国家化学竞赛的金牌。

    张西: 咝,怎么做到的?

    冯孝文: 读高中时,就把大学的化学专业课都学完了。蛮轻松的,也蛮喜欢这个专业。

    张西: 怎么平衡其他课程?

    冯孝文: 高中时,我就没怎么上过课。因为高一结束后,学校就给我准备了一间办公室,让我准备参加竞赛。高二开始,学校根据我的需要,每天跟吉林大学的本科生们一起上课,偶尔回高中。像语文、历史这些课,我都没有怎么上过。其实除了化学,我对物理、数学也蛮感兴趣的,但我有权利选择不去上这些课。所以从高中开始,就完全处于一种比较自主的学习状态。

    张西: 蛮特殊的待遇。

    冯孝文: 是的。当时只有一个任务,就是考进省队,参加国家比赛,拿金牌;再考进国家队,然后参加国际比赛,拿金牌。当时就是这么一个目标。

    张西: 运动员。

冯孝文: 像运动员一样,蛮喜欢,也觉得挺好。这是自己选择的学习方式,刚进高中时,也没人让我这么做。

    张西: 为什么出国留学?

    冯孝文: 北大的出国风气比较重,当时好像按部就班的,就该出国去个好学校,读个博士,所以就申请了美国名校。

“学霸”的生活也并非只有单一的学习,冯孝文从小学习过多种文体项目,但化学始终是他的最爱。——编辑语

    张西: 初中就喜欢化学了?

    冯孝文: 对。因为在我小时候,社会上流行周末上点什么奥数班、化学班,我就去了化学班,然后参加初中的化学竞赛,就得奖了。我挺高兴,得奖的感觉挺好,那时候就是这种动力。慢慢学深入之后,觉得化学本身蛮有意思的,接着学下来了。

    张西: 你小时候还上过其他兴趣班吗?

    冯孝文: 学过六年钢琴、六年书法、六年画画,还都得过一些奖。

    张西: 比如?

    冯孝文: 有些工笔画、国画还有工笔画,还参加画展了。但现在也忘得差不多了。也学乒乓球,反正我妈觉得我能学的,都让我学了,挺忙的。

    张西: 最终还是喜欢化学?

    冯孝文: 对。

    张西: 你应该就是咱们坊间传说的神童吧?

    冯孝文: 肯定不是。就是比别人早一点对化学产生兴趣了,我觉得什么东西只要花点时间,都能想明白。

冯孝文近照

拿了几个名校的录取,冯孝文目标锁定伯克利。——编者语

    张西: 也是独生子女吧?父母舍得你远离?

    冯孝文: 我爸妈不希望我出国。他们觉得我应该在国内,而且他俩都对我的专业有异议,但我蛮喜欢的。所以,没跟父母商量,自己就申请了几所美国名校,像哈佛很早就录取了我,但我等到了加州伯克利。因为我喜欢那里的一个教授,而且伯克利是全美排名第一的学校。我就是想去一个最棒的学校,如果我拿到的是一个普通学校,我就没必要出国,就按父母希望的那样,在国内找个工作,在家待着吧。

少年时期的冯孝文热爱化学,与母亲身为化学教授密不可分。未来的方向,冯孝文有自己的主见。——编者语

    张西: 父母对你有期待吗?

    冯孝文: 他们希望我平平稳稳的,不要离父母太远就好。对我,他们想得不多。

    张西: 妈妈在大学教书吗?

    冯孝文: 教过化学,后来做了多年的行政工作。其实初中时,我对化学感兴趣,还是受妈妈影响蛮大的,我上高中时,她好像就辅导不了我啦。

    张西: 申请留学是自己完成的?

    冯孝文: 因为专业课都学过了,所以大一暑假,反正我没啥事,就把GRE先考过了。记得那时正看世界杯,我就到网上填写表格,按照排名从头填到后面,填了十几所学校,觉得有点累了,足够了,不填了,用了一个月时间,把资料准备好,寄给美国,就等结果了。

国外求学冯孝文觉得“享受”,之后的转行创业也获得了成功,将公司托管给朋友,冯孝文继续到哈佛做超导方面的研究,只因为内心喜欢科研。——编者语

    张西: 分享下在伯克利的经历?

    冯孝文: 挺享受做科研的感觉。要说与国内有什么不同,就是科研的硬件上不同吧,美国比国内的要好很多,科研环境,它的仪器、硬件这些东西,是国内比不上的。如果要读博士,那肯定是来美国读,无论效率或者档次,都比国内强,这是咱们必须要承认的。读了五年直博,导师的水平也很强。但我国内本科的老师也很厉害, 我往学术方面发展,也受本科老师影响很大。因为我读大一大二时,他就让我去了他的实验室里搞科研,他多次说,有机会要把我送到美国做科研,他对我蛮好。现在他每次来美国,我俩都会聚一聚。

张西: 博士毕业后,你去搞科研了吗?

    冯孝文: 当时没有。我在伯克利的时候,我跟两个同龄的合伙人开了一家贸易公司,跟化学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做得还很成功,在整个北美,在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欧洲、香港,我们都有分公司,一年的营业额也早就过十亿了。这个公司能满足我可以心无旁鹜地做科研。

    张西: 做科研是终极目标?

    冯孝文: 对。那两个合伙人在替我打理公司。博士毕业之后,我选择继续来哈佛做博士后。

    张西: 对于公司,说放手就放手了?

    冯孝文: 也曾纠结是否全职经营公司?最后还是决定接着做科研,因为我喜欢!目前,我主要做跟超导相关的研究,之前是做能源的。

    张西: 具体说?

冯孝文: 在伯克利时,我主要做与能源相关的科研,包括碳排放、减排,包括一些能源、新能源方向。现在哈佛这个导师,他也是做能源的,他还是2009年《时代》杂志上排名影响世界的一百人之一,他在新能源领域里是领军人物。

高温超导领域里有一个理论,据说是能解释所有高温超导的理论。但这个理论一直没被证明。所以我们现在在做的就是用我们的材料,去验证高温超导的理论,然后去寻找一些新的超导体。

张西: 不懂。

    冯孝文: 我们现在做的这个方向,国内也有很多在做。但主要还集中在美国,因为毕竟还是实验设施、器材,以及氛围上,美国比国内还是要领先一些。现在它是一个非常热门和重要的研究方向。

    尽管目前沉浸在科研中,冯孝文对于自己的未来并未完全规划成熟。——编者语

    张西: 一心一意做科研?

    冯孝文: 因为未来的发展就是几条路:从政、从商、从学术,我其实没有想好怎么发展。我们公司多数国内的事情都是交给我来打理,我到底要不要走学术这条路呢?我要走学术这条路蛮轻松的,无论伯克利的导师,或者是哈佛的导师,都支持我走学术这条路。我的博士同学们,大都在美国拿到教职当教授了,我也想过当一个教授。

    我现在的状态就是每天做科研,蛮享受的。也许今年下半年,会开始考虑未来的安排,真的要给自己做个决定了,现在还没到那么紧迫的时候。目前还是比较迷茫和纠结。

学生会的工作是冯孝文大学阶段的重要经历,但出国后他选择不再从事学生工作。——编者语

    张西: 你是否热衷参加一些社团活动?

    冯孝文: 我一直不太喜欢钻到一个事里。北大读本科时我比较闲,所以在北大做了两年化学系的学生会主席,在北大学生会也做过一年副主席。所以,本科四年,我的时间分成两半,一半在学生会,一半在实验室去做科研。

    张西: 参与社团工作对你有什么影响?

    冯孝文: 我变得喜欢跟人打交道了。在北大那种环境下,在学生会里各个专业背景的人都有,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知识。北大学生会是很有效率的一个团队,在学校举办的很多活动中都起到影响和作用,特别能培养一个人的组织领导能力。对我人生来说,那段时间是一个宝贵经历。

    张西: 在伯克利和哈佛也参与类似活动吗?

    冯孝文: 没有。如果想从政,当年北大毕业时,是有很多途径的。既然没有选择那条路,而是选择出来读博士,与本科生很不同,就应该专心做学术,不给自己添麻烦。所以,我特意规避进入那个圈子,反倒是安心学习了。

    张西: 你喜欢汽车?

    冯孝文: 从小特别喜欢汽车。博士毕业时刚好有一个机会,我跟合伙人就开了汽车公司,开始创业。

    张西: 蛮有意思。

冯孝文与作者合影

对于出国与否,冯孝文认为最重要是想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编者语

    张西: 对于正在准备出国的学弟学妹们你有什么建议?

    冯孝文: 我很幸运!其实大一、大二我比较傻的时候,没想过为什么要出国,只觉得师兄师姐们出国了,我就要出国。

    对于出国读本科好不好,我没有发言权。但如果想出来读一个更高的学位,比如读一个博士,最少要花五年时间,这是人生中最好的一段时间,要不要用这段时间来干这件留学的事情,那就想好自己到底需不需要。我也看过好多北大的同学,仅仅是想读个学位,然后找个好工作。可能他们根本没想明白,到底自己喜不喜欢,万一不喜欢的话岂不痛苦?其实一个人读书是很无聊的事。背井离乡,离父母这么远的来读个学位,毕业后发现没什么用,找不到工作,就又去学另一个专业。比如有的人先是读物流,又读化学,最后做了金融,我觉得这种曲线救国没有什么意思,因为有的是比这个效率高的。我觉得一个人,在23岁到30岁之前这段时光最宝贵,千万要想明白,这段时间究竟应该做什么。

    张西: 对呀,就像一个18岁到28岁的女孩子,把最好的年华压到出国留学这件事上,机会成本很高呀。

    冯孝文: 对。所以是不是都要出国留学生还是想明白再行动吧。如果自己喜欢,至少知道为什么出国,为什么要上名校,那么肯定是好的。如果仅仅是随波逐流,觉得周围的人都出国,我就要出国,那样的话,不妨再想想其他的路。我有些同学,既没留在北大读研,也没有出国的,而是改行做了其他行业,因为他不喜欢化学,我觉得他们发展的也蛮好的。最惨的是,你读博士读到一半了才说不喜欢,然后又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耽误的事情挺大的。正如小时候我弹钢琴,那纯属我妈妈觉得我应该学,所以就真的很反感。学了六年多,现在我一点都不会弹了,因为自己真的不喜欢。当时到了见钢琴就讨厌的程度,真不如不学了。这个事情,对我后来的影响也蛮大的。所以,喜欢了就做,不喜欢还要想清楚一点,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越回头看越觉得这个道理是蛮对的。

访谈: 张西

受访: 冯孝文

编辑: 李姝莛

网站编辑: 赵萍萍

注: 为飨读者,张西工作室每周一晚6点,将推出《张西对话海外留学生》访谈文章!百位受访者谈及学习、生活及感悟。他们的年龄在00后、90后、80后、70后,访谈中也会涉及一些热点问题:父母培养方式影响;如何被美国顶尖大学录取,在美国如何缓解压力,以及留学期间的工作机会及商业机会等等。海外留学生在美国究竟是什么状况?敬请关注。

Author: 张西

 

人物简介: 于皓存,1993年出生于哈尔滨,父母是建筑师。现为美国麻省理工(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称MIT)物理博士,致力于研究引力波探测与量子光学测量。    
 

于皓存: 当物理成为信仰

       在宽松的家庭氛围中,于皓存培养起对自然科学和物理的兴趣。她想成为杨利伟,后来想成为站在杨利伟背后的科学家。到了高三,她坚持要去英国,因为剑桥大学是几乎每一个大物理科学家都曾去过的圣地。——编者语

       2017年2月19日是个星期天。我因倒时差,凌晨就醒了。窗外还是白雪茫茫。早晨6点半,我试探着给麻省理工的于皓存发微信,预约访谈时间。她立刻回复,十分钟后进行。我很好奇她为何起这么早?她说平时比这还早,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这个女博士生,不给她鼓掌都不可能。

       于皓存: 张老师您说我是世界名校的学子,但我一直觉得自己就是个普通小女孩。我现在所达到的这个层面已超出我之前的部分想象,甚至超出了父母对我的预期。

      张西: 怎么理解?

      于皓存: 我的成长有挺大的运气成分。我家里其实是搞建筑工程类的世家,我姥爷、爸爸妈妈、舅舅、表哥表姐都在建筑行业,或与建筑有关。我妈妈是那种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完全尊重孩子选择的妈妈,她觉得一个女孩子也不需要有太大的压力,想学什么就可以学什么。我从小就非常喜欢自然科学类,这个可能一方面是纯粹的天性,就是我很好奇,想知道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这样运转;另一方面,我记得我小时候,基本不看电视,我爸妈也不会带我看电视,我觉得父母言传身教真的很重要。但我妈会给我挑一些很积极向上的节目,然后带着我一起看。

      张西: 比如哪几类节目?

      于皓存: 小时候看过《比尔学科学》,还有《蓝猫淘气三千问》,我觉得这种节目还是很大地激发了我对自然科学的喜欢,所以我上小学时就很喜欢自然课,那时还没有学物理、化学。一个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这俩方面很重要,因为小孩子不太接触社会,每天不是泡在学校就是家里。后来上了初中开始接触物理,我非常感谢我初中、高中和大学的物理老师,他们都对我特别好。当然有可能因为我本身就喜欢物理,所以我对老师们也格外尊敬和喜爱,是一种良性互动。老师们对我的喜爱更激发了我对物理的兴趣。

      初中的时候,正好赶上咱们国家航空航天事业迅速发展,那是我第一个理想或是梦想树立起来的时候。有天晚上回家,正赶上“神舟五号”发射,所有新闻都在播,我就产生了一个想法:我将来要当航天员!那时对杨利伟特别着迷,每天收集各种关于神五和杨利伟的信息。我对妈妈说我想当航天员。现在想想,妈妈当时其实心里知道我成为航天员的可能性太小了,可能光是外在的身高方面,就不太可能。但她没有说我是异想天开,她从来不打击我。随着自己的长大,我也觉得这个梦想跟我的实际有很大差距。后来我发现,在杨利伟这样一个光鲜的形象背后,是无数支持他实现这一壮举的人。在电视屏幕上,我看到下面指挥大厅里那些科学家,我就自然而然地和物理联系起来。既然我自己不能当上天的那个人,我就做一个幕后的支持者,我觉得这样也很好。

      张西: 你这个梦想的转变过程让我挺激动的。我仿佛看到一根火柴划出了小火苗。

      于皓存: 后来上了初中、高中我就开始知道霍金,就很喜欢看他的书,比如《果壳中的宇宙》。我觉得世界好奇妙,对物理越来越喜欢。读大学时,我就想学物理专业了。高中之前,我都是在哈尔滨读书。我的初中在哈工大附中,高中在哈三中。我妈妈是一个很要强的人,而我小时候挺散漫的,后来慢慢地被我妈妈带得比较要强,我就希望能上一个比较好的学校。当时正好赶上新加坡国立还有理工每年会来招生,给一部分奖学金招学生去新加坡。我妈妈一直很鼓励我出国看一看,她觉得外面的世界不太一样。但我其实心里有自己的小心思,我就不想去新加坡,我觉得要出国就正正经经的去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国家。我并不是说新加坡不好,但它毕竟在亚洲,而那时,我心里怀有一个梦想,就是说我想上剑桥,现在想起来好异想天开。毕竟六七年前,能上剑桥的中国学生没有几个,也不知道这个路子应该怎么走,但我又觉得我想上。霍金在那儿,几乎所有物理界的科学家的先驱都在剑桥来往过,有点像一个制高的景点。因为我想上剑桥,自然而然就带起来了我很想去英国。但就我学物理这件事情,其实我爸爸当初不是特别支持,他觉得女孩子学物理的话能不能吃得上饭也是个问题,而且又很累,何必呢?但他又觉得出国可以,有留学经历回国以后也可以当一个公务员或者是一样搞建筑。我很理解爸妈的想法,我要是学和他们一样专业的话,我有什么困难,他们可以帮到我。虽然我爸不是很支持我学物理,但我妈非常尊重我的意见,我自己也执意想学。我爸就说,那你就学吧。而且物理这种学科,如果本科学的话,将来想转工科也是很容易的,比如工程类或是其他;另一方面我自己很想去英国。我说要出国我就去英国。我发现我是那种小事上无所谓,但真正到了人生转折点,或真正涉及到比较重要的事情,我就是一个挺倔强的,或是很有主意的人。新加坡的学校我妈妈其实帮我报了名,我也试着申请了其他学校,后来英国的录取通知书就下来了。

      张西: 你的故事让我为之一振。

      父母为了于皓存的梦想拿出了对这个家庭来说数目不小的资金。懂事的于皓存在英国求学的日子里,为不辜负父母,努力学习并认真筹划未来。——编者语

      于皓存: 要不要去呢?我家里条件不属于很好的,只能算是小康,衣食肯定是无忧,但真要拿出来一笔钱让我出国读书还是挺大代价。我妈妈比较考虑钱这一方面,同时她也觉得英国的学习压力肯定比较大,听说英国的学校都比较严谨,另外英国离家太远。其实我父母都希望我去新加坡。但我就不想去,我说我要去就去英国,不然就继续回来高考!爸爸听了我的话说,那行,孩子我们就去英国!那是你的梦想!当涉及到资金问题时,我妈妈作为一个女人的细致,想着精打细算,就可能会顾虑钱财。但我爸是那种为了孩子的梦想会付出全力支持的人。我很感激父母,也庆幸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是相互平衡的,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成长环境。

      张西: 你有一对理解你的父母!

      于皓存:我知道家里的经济条件,所以我是带着挺大的压力去英国的。我的预科是在UCL英国伦敦大学念的。当时我就想进剑桥,但剑桥只接受英国高中的成绩,而我没有,我就只能通过预科的成绩申请。但剑桥这种情况几乎是史无前例,确实很难。剑桥的梦想其实是落空了,当时以为会推荐我的老师并没有推荐我,我很伤心,哭了好几天。就理工科和物理来讲,仅次于剑桥的可能就是帝国理工,那退而求其次,我就申请了帝国理工。而且我比较相信一句话就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所以我一般会把志向立的高远一点,我觉得我冲着100努力,好歹还能得到80;如果我冲着80努力只能得个50了,所以后来就上了帝国理工。

      张西: 很会调整心态。

      于皓存: 整个本科的过程很愉快。我走过很多城市,伦敦是我觉得人文、气候、环境都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城市。但就学业而言,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比较真实的压力。以前初、高中也很累,经常写作业到半夜。但那时只是学习,没有任何其他的顾虑。但到英国之后,我觉得自己在花费着父母的心血,他们在供养着我的这样一个梦想。我不知道能不能实现我的梦想,对不对得起我的父母和他们的付出,这个给我带来很大的压力。我也和其他同学交流过,他们有的有这种感受,有的也没有。当然父母对我只能说,你能学成什么样就什么样,钱花了他们也是心甘情愿。但我内心还是感觉我让父母付出太多了。我妈妈从小就一直对我非常上心,完全把心思放在我这儿。我做什么她都要陪在我身边。她永远不会说你自己写作业吧,我去看电视了,她会陪在我旁边,看书也好,做点什么也好,这样让小孩子感觉很公平。比如说小时我妈妈带我背古诗,她会自己先背下来,然后路上抽空就教给我背,帮我珍惜时间,没有空闲。比如写书法也是,她就在旁边陪着我。我的印象里,从来没有父母在做其他的事,却逼着我一个人学习。玩的话我妈也是带着我玩,带着我做运动,跳绳,游泳,小时候拍皮球都是带着我。我觉得我妈对我是120%的这种上心。

      张西: 本科选了物理专业?

      于皓存: 对,后来我爸爸也没有多余的干涉,我妈也很支持,自然而然的选了物理。我预科的两个物理老师也对我特别好。上了本科其实是比较紧凑的,因为英国的本科只有三年,等于把四年的东西压缩一下,三年全部讲出来。我一直想做科研,就想做一个长远打算。我知道英美的教育有差距,申请要提前一点。我大一入学刚适应,大二的暑假就要开始准备申请了,而且只能拿着一年的成绩。我当时在想怎么办?我很感谢很多学长学姐。我从小就喜欢和比我大的孩子在一起交流,他们是走过来的人,他们可能一句话的点拨,值过一年半载自己摸索的时间,这样就节省了我很多精力。我记得有一个学长他和我说了一句话,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味的摸索中。

       张西: 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

      于皓存: 对,有两条路,明明知道一条路好走,另一条路荆棘重重。如果可以避免痛苦,为什么不选择捷径,走比较轻松的道路?我觉得这个没有问题,也不影响我沿途看风景,我有丰富的人生经历。

      张西: 大一就那么理性。

      跟很多盲目出国的孩子不同,关于出国学习的目的,于皓存想得很清楚,是为了在没有国界的科学世界里学习知识。她对中国物理界的现状有遗憾,但对未来抱有希望,因为她和像她一样要回报祖国的小伙伴们就是中国物理界的未来。——编者语

      于皓存: 我还算是一个蛮听话的孩子。父母如果和心静气地跟我说,可能表面上我不太会应声,但其实心里我会权衡,我会想。我还是很能接受父母对我的教导指点。我记得我小时候写书法写不好,我妈也会打我。我觉得那时候并不是不想写好,可能是真的还没有培养起那个审美,或者人生经历没有到那儿,我想把它写好,但一落笔就不是那样了。后来我就问了好多人,我说我想去读一个博士。我知道物理是个基础学科,资金方面巨大的支持很重要,尤其是搞实验,专业中小的领域排名靠前的学校才可以做,因为一般这样的学校资金比较充足,这样我可以把心思放在科研上,而不是浪费在一些杂事上。

      我觉得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走出国这条道路。其实很多学科是适合在中国读的,而且我现在觉得国内的教育也越来越好,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毋庸置疑,那种磨练虽然看起来有一点魔鬼式,但其实对我整个人生的历练,培养耐心、毅力、坚定的抗压能力都是很好的。本科我也觉得国内现在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了。比如清华、北大这些学校,中上等的学校硬件设施完全比得上国外的学校。国内的教育是蒸蒸日上,越来越好的。当初我选择出国其实比较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因为我学的专业。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国内的确不太重视基础学科,大家都觉得这个东西不如学经济、金融来钱快,效益也不那么直接。我现在做引力波,可能大家会问引力波发不发现对个人来讲会有什么区别吗?对人类的效益到底有多大?基础自然学科就是这样,最开始的起源是欧洲一批吃得饱穿得暖的人,他们开始研究自然的理论。他们是在一种很快乐、放松的情况下来致力于他们对内心的这种追求,就是解释并搭建世界的一个框架。我觉得中国的学术风气,客观来讲还是相对浮躁一点,更急功近利,更注重发文章,立项目,拿到基金,而不是真的想做出一点东西来。当然这个局势也在改观,而且我觉得也需要我们这样一批人将来回报祖国,把这个体制变得越来越纯净。其实我很小的时候是很抵制出国的,因为我的爱国心很强烈。我当时觉得我是中国人,我不想到国外去,更不想改国籍。后来我觉得慢慢自己的心界会扩大。引力波的发现是属于人类的,属于世界的,属于整个宇宙的。至于引力波是哪个国家的科学家发现的不重要,科学本身是无国界的,整个真理也是没有任何国界性的。我觉得要博采众长,别人有好的东西学过来用以帮助自己,这也无可厚非。所以后来我选择出国、接受出国,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张西: 在英国留学这些年到底花了多少?

      于皓存: 我第一年预科的学费13000多英镑。后来帝国理工学费比较贵,每年还在涨,一年大概要两万左右。伦敦其实吃喝这些都还好,主要是住房贵和交通贵一点。我平均下来一年学费17万,住宿一年加吃饭10万,大概要120多万左右。

      张西: 人民币?

      于皓存: 对,因为还包括机票,越算越多,大概是这样。  

      于皓存申请到了MIT,到美国读博士。在这个过程中,她和很多留学生一样每天都面对着巨大的压力,这些年轻的留学生,有些在压力下抑郁了,甚至放弃了。青春是美好的,青春也是危险的。于皓存是幸运的,她有老师、朋友的强大支持,以及对物理类似信仰般执着的爱,她学会了化解压力。——编者语

      张西: 怎么申请到MIT的?

      于皓存: 因为当初去英国也是其他国家来不及申请了,因为我准备出国比较晚,美国需要SAT考试结果,来不及了。而且当时觉得美国太开放了,因为我相对保守一点,所以没有选择来美国。但在本科阶段,我渐渐感觉到英美的差距。英国人越来越保守,他们喜欢发现世界,而美国人喜欢改变世界。就读博士而言,英国最近几年确实经济不是特别好,投入到科研的资金也比较少,所以很难拿到奖学金,有奖学金也都是针对欧盟学生的比较多。我觉得我本科也花了好多钱,博士应该有些奖学金,至少可以让我安心,我不太想再承受这些方面的压力。美国在科研经费方面比较丰厚。另外,通过去美国的那些同学发现,美国并不像我想象的开放到不像样,根本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然后我就问这边的学长学姐怎么能去美国物理最好的那几所大学,他们说最重要的是建立起来这样一个联系。这个可以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总结,读博士找学校,找导师,就好像一个找对象的过程。首先得找到一个你合适他,他也合适你的,你喜欢这个学校,这个学校也看好你。第二方面,我们想找一个对象,你和那个男生原本一点都不认识,你和他又没有认识的机会,最靠谱的方式就是有一个朋友互相介绍,我们相信这个朋友,这个朋友又认识另外一方,他把我们两个联系起来,然后渐渐两个人才会有联系。所以当时学长学姐告诉我,最好是有科研方面的经历,因为美国非常重视这方面,美国的本地学生本科就会开始做科研。所以我想,那我就申请看看,暑假去实习一下。我本科第一年是在本校就有做科研的实习,第二年我申请了来麻省理工,就是现在所在的学校,做了三个月的实习。后面的考试成绩,我都是按部就班的考,我觉得主要还是科研的经历和在美国现在这边所建立起来的这种联系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张西: 果然听人劝吃饱饭。

      于皓存: 现在回过头来看挺顺利,其实当时压力是很大的。比如GRE的考试,每一学科的期末考试都处在那种胆战心惊,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但我觉得很大的一个支持,就是我精神方面的信仰,和那些总是在背后支持我的人, 其中有前一辈的老师,还有像老师又像朋友的这样一些人。听说有些清华、北大或者是其他顶级高校的学生,压力太大,跳楼自杀、抑郁症,我觉得这些都很正常。在青春期阶段,各方面的压力其实挺大的,自己又心气很高。如果没有这些人给我这么大的支持、激励和帮助的话,我也很有可能就走偏了,或者想不开,或者是比较抑郁,这个都很正常。

      张西: 身边的同学有抑郁的吗?

      于皓存: 我还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上的障碍或者问题,只是程度表现不同。或者是说精神上的紧张,其实每个人都会有紧张的时候,而且我觉得一个二三十岁的孩子有一点点紧迫感、紧张感是正常的,他不可能像一个饱经沧桑七八十岁的老人那样什么都看开了,应该是一个有朝气,有紧有松的状态。我听说过很多例子,包括以前很优秀的,就是拿奥赛奖的。其实有一段时间绷的太紧了,就好比一个皮筋绷太紧了,过了那个阶段松不下来,他不知道怎么渡过正常的这个阶段。或者太紧了,生理上也过度劳累,头非常疼,不能上学的,或者是颓废的,最终放弃了。有,还是蛮多的。

      张西: 你刚才说你自己是有精神信仰的,所以走到现在状态还好。

      于皓存: 对,很好吧。我对物理有一种挺特别的感受,我对物理的爱已经超过了对抽象物质的爱,我从里面可以找到精神上的享受。如果说把它看成是一个人的话,我可以和它交流,我对它付出,它可以对我有回报,我会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而且物理本身也是我自己精神信仰的一部分。

      面对复杂的社会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于皓存说她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教育下的坚实内心。——编者语

      张西: 在美国和在英国读书有区别吗?

      于皓存: 区别挺大的。首先,欧洲和美国的体制不太一样,美国本科四年,英国一般是纯正的本科三年,四年一般是本硕连读。英国人比较专,他们从初中、高中就开始分专业,鼓励小孩子找到人生的方向。我在英国本科是物理专业,我所有的课除了数学就是物理,不像中国或者美国,需要读一些文史、社会、化学的内容,而且课表几乎都是安排好的,自我选择的空间从这个角度讲不是特别大。但在美国的学校,第一年会学比较综合的东西,甚至提前可能不分专业,还给你缓解的一年。英国节奏快,而且在英国平时我们的作业几乎是不太计入最后的分,或者作业的比重非常小。整体来讲,只是最后一次考试加上实验占整个一年的成绩。但美国把这个压力分散到了平时的作业以及小的测试,这样期末压力就不是很大,这个是体制上的差别。文化上的话,我觉得欧洲那边可能因为历史相对悠久一点,比较古老,而且都说他们绅士,我觉得是名不虚传的。一个欧洲人,无论他喜不喜欢你,都会表现得谦恭有礼,他都会对你很好。但美国人比较性情中人,喜欢你就会非常热情,不喜欢你可能就不太理你,这就是人文环境。

      张西: 中国人就很不同对吧?

      于皓存: 中国人相比较而言,更在意其他人的感受。有时候他明明想着A,但他知道你在想B,他又不想完全放弃他自己A的想法,所以他可能顺着B说一点,这样中间就会产生一些误解。中国人比较喜欢走一个圆润的道线,就是更圆通一点,我觉得这样也很好。其实我到现在还是觉得我跟中国人更相处得来,因为毕竟血脉是一样的,我有时候总觉得说英文不能表达我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就像很多人喜欢说自己家乡的方言。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讲,我觉得有相似背景的人能说到一起。从小到高中,中国文化在我身上已经扎根,到了欧洲,我觉得我非常得益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出国之后鱼龙混杂,社会形形色色,但因为我有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坚实的一个思想内心,我才不会被外界所动摇。如果说社会真的是一个染缸的话,还是有人没有被染坏的。现在好多家长担心说,孩子出去会不会变坏,会不会怎么样。其实我出国我妈很放心,不太担心说我有什么变化,因为她对我有信心,或者她对她自己的教育有信心。

      到了MIT的于皓存做着自己喜欢的引力波研究。在这里,她回归内心,跟物理进行灵魂的对话,她告诉我们成功不是最重要的,热爱才是。——编者语

      张西: 可否介绍下你目前研究的专业?

      于皓存: 我所在的组是Ligo,激光引力。我研究的物体是引力波。引力波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就像是我们知道有电磁场,电磁场有电磁波其实是根据爱因斯坦当年非常早的一个理论,就是和广义相对论有关的。既然我们都知道有万有引力场,应该也有万有引力波的存在。这个理论提出来了,数学上也证明了,就是理论上也证明了,但是一直没有实验上直接的探测到。有相关方面的依据说引力波已经存在,但是并没有直接的观测到。Ligo这个项目就是用激光干涉仪的方式,用光学手段希望能够直接探测到引力波。我也觉得我很幸运,我刚刚博一的时候就赶上这个长期的项目,已经探测了二十多年,在我入学的第一年就刚好探测到了,我觉得我还是蛮幸运的。我们这一代可能都是比较幸运的。我觉得做科学的话,最大的幸福或者幸运,莫过于我自己跟着一个蓬勃发展的方向共同成长。在我走向学术生涯的过程中,正好这个领域也在蓬勃发展。

      张西: 对学弟学妹在选择专业或领域方面有什么建议?

      于皓存: 除了考虑自己的兴趣,不要找一个即将垂死,或者是已经快发展到尽头的这样一个方向,要找一个蓬勃发展的方向。引力波这个项目我很喜欢它。引力波就像是当年的电磁波发现了,有人问麦克斯韦说,电磁波这东西有什么用?麦克斯韦说,现在我确实不能告诉你它到底有什么用,但是我们可以拭目以待。因为人类的目光就像是灯,它可能只能照到这一点,前面的路是什么样的不太知道。所有的手机,所有的通讯装置都运用了电磁波。引力波的利用,除了现在可见的就是探测天文现象之外,我相信它会有非常好的发展,也会有非常好的可以造福人类的实际应用。就客观的工作环境来说,Ligo是一个很开放的,全世界很多国家相互合作的这样一个项目,这是我很喜欢它的一点,它的私密性不是很强。像我在观测点工作,每天都会有几批的小孩子来参观我们的观测点。我觉得美国一个很好的地方是,该透明的地方很透明,美国的社会局势也这样。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过来,我会觉得我的老板也好,环境也好,对我还是一个很包容的状态。除了刚刚新探测到的数据是保密的,其他的东西几乎都是向外公开的。因为这个项目拿到的是国家科学基金NSF的钱, 就是我拿着纳税人的钱,所以我有必要告诉纳税人我们在做什么。所以每天会有人来问,来参观,也会给美国的小孩子从小就种下了喜爱科学的种子。外国人很强调合作,在欧洲也有很多合作。我个人很敬仰也很尊敬我现在的导师,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崇敬。我的志向是将来成为像他一样好的导师,她在人品方面,对学生的指导方面,工作热情方面,都非常让我敬佩,我觉得很难以用语言表达。我的导师对我也非常好。

      张西: 你这个博士会读几年?

      于皓存: 在MIT的话,物理系博士平均是六年半毕业。每个组有不同的风格,如果依据前面学姐学长的经历,大概是只要五年半。

      张西: 除了科研,业余时间你做什么?

      于皓存: 我本科的时参加过中国学生会,也参加过学联,我比较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我也会参加学校学术方面的活动。另外我喜欢很多文化类的东西,我会去哈佛听一些关于文学方面的讲座,还有参加文化的活动。最近没有太参加,课外活动和我的物理联系不大。

      张西: 关于恋爱,你是已经尝试了还是在等待中?

      于皓存: 我之前尝试过,但我在这方面可能比较特殊一点。我理想中的恋爱是志同道合,建立在良好的精神交流基础上的,而不仅限于日常生活方面的照顾,或者是比较狭小的家庭观念,这个我还在考虑阶段。

      张西: 有想过以后的去留吗?

      于皓存: 想过,但还没有想得很仔细。我博士毕业至少还需要个三四年,我现在最主要的目标是把现在的科研做好,或者是为将来做一些准备。美国毕业之后,如果说还按照我现在暂时不变的想法,如果还走学术的道路,至少还要读博后。第一个博后很可能会在国外读。其实我是想回国的,因为毕竟家还在中国。就现实角度来讲,我不希望回国之后再去找工作,我希望国内有一个比较好的平台,我能回去。

      张西: 对于专业发展,你的梦想是?

      于皓存: 初中、高中的时候,我会说将来要去名校读博士,当教授,甚至说我想拿诺贝尔奖。我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可能是出于一种虚荣心,那时候就是一种模糊的想法:希望借助物理,能够为世界作出一些贡献,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点。就个人的角度来讲,我觉得现在可能虚荣心方面部分达到了,好像上了MIT这样一个有名气的学校,当别人夸我说你真厉害的时候,确实会感觉到虚荣心得到了一点满足。渐渐的这方面褪去之后,我会更返回内心想,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一方面,我希望通过物理的方式,能够更好的诠释这个世界,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点;另一方面,好像学物理的过程,做科研的过程也是让我自我灵魂提升的一个过程。每个人每天在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和灵魂的关系很大,工作也好,学习或玩也好,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张西: 你的讲述特别能打动我。这个早晨我有心灵被提升的感觉。

     于皓存: 好多时候我觉得周围的同学大多数在忙着什么时候能发文章。我反而觉得有点想不通,有时候也会迷茫。在上麻省理工之前的那个暑假,我就在想,去了麻省又怎么样?可能别人会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我真的觉得去了MIT我真的就快乐了吗?我达到了这个梦寐以求的目标,之后我该怎么办?就好像是一直在爬山看着山顶,爬到山顶之后,真正美丽的不是那个山顶。我有时候会去问,我人生到底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东西?当然我也希望我能发文章,没有人不愿意过好的日子。我觉得名、利和钱,这些都是好的,追求它们完全没有错误,但是不应该把这个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事。

      张西: 真正的美丽是看风景的过程。

      于皓存还有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愿望。她也分享了人生重大选择时的经验: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编者语

      于皓存: 我当时想出国也还有一个挺大的原因,除了学术方面,我希望能把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传播得更广一点。

      张西: 中国文化的哪一部分?

      于皓存: 中国传统文化很广。一方面,我希望其他国家能够看到中国人真实的一面。因为在我刚出国的时候,好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是,中国人每天应该还是穿着长袍大袖,他们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电影里面的那个印象,还是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儒释道文化,我觉得还是在逐渐地消亡。反而现在国外好多人愿意捡起来,我觉得中国人应该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就是一个好的东西,好的宝贝,应该传播到世界上其他愿意接受它的人那里去,我希望能够传播这样一方面的东西。对我个人而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受也有利于我的科研。因为中国古代好多东西比较讲究心境,其实科研也是一个这样的过程,尤其是做实验,每天重复很多繁杂的事情,需要极大的耐心。

      张西: 你现在具体做什么?

      于皓存: Ligo这个项目挺特别,我们两个真正的观测点都不在麻州,因为观测仪器很大,一个在路易斯安那州,一个在华盛顿州。我有时候会在那两个州调试仪器,有时候会回到MIT上课和做实验。

      张西: 对于正在申请世界名校的国内的高中生,你有什么建议吗?

      于皓存: 不要人云亦云。就像我刚刚说的,出国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中国现在的发展真的非常好,而且前景也很广阔。国外有些领域并不领先我们多远。在选择是否出国之前应该去了解一下,作为一个尝试。比如说利用暑假时间真的来看一看,看看这样的环境适不适合自己,学这个东西适不适合自己。很多体验对谁来讲都是第一次,读高中也是第一次,面临选择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妈妈也可能是第一次,做儿子、女儿也是第一次,所以说有疑问是正常的。在真正做选择之前,稍微深入地多方面了解,找到自己正确的定位。不是说常世界名校就适合每一个人。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这是南惟瑾老师所讲的一句话,我很喜欢。有高山的理想不代表心就沉不下来。我当年自己申请的时候也有这样的经历,我当然还是想上麻省理工,想上加州理工,我想上这样顶尖的学校。但另一方面,当你真正把心放下来,尽人事听天命。我努力了,我坚持了,如果真的没有实现目标,那我也能接受,去哪里都行,也许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等着我。但我觉得当人真的把心放下来时,一切都会很顺利的,都会按照你内心真实的想法去走的。在某种程度上我比较相信自己的内心在引领着前面的方向。

      张西: 我希望工作室是个望远镜,能望到你未来的发展之路。

 

编者语:

      物理,于皓存称之为自己的一部分精神信仰,她用诗人的语言来描述物理,与物理进行灵魂层面的对话。于皓存一方面懂事、谦卑、平和,看起来是温驯的白鸽,另一方面她笃定从容,对人生有态度、有主张,这样的性格加上对物理的热爱,驯良白鸽犹如插上雄鹰的翅膀,正展翅上腾。

 

访谈: 张西

受访: 于皓存

编辑: 方明丹

网络编辑:赵萍萍

从即日期本专栏将定期连载《张西对话海外留学生》。将有百位受访者谈及学习、生活及感悟。他们的年龄在00后、90后、80后、70访谈中也会涉及一些热点问题 父母培养方式影响 如何被美国顶尖大学录取在美国如何缓解压力以及留学期间的工作机会及商业机会等等。海外留学生在美国究竟是什么状况敬请读者们关注。

Author: ASC English

A+ Summer Program全方位暑期班

23年扎實的教學經驗和輝煌成果,期待與你共進步

7月學期:7月5日-25日
8月學期:7月31日-8月18日
周一到周五課程,可選半天或全天program

上課地點:

1) Main: 1106 Commonwealth Ave., Boston, MA 02215

2) Chinatown: 65 Harrison Ave., FL 6, Boston, MA 02111

3) Brookline: 1187 Beacon St., Brookline, MA 02446

A+ Summer Program簡介

  • 每年都有40多個地區的學生參與我們的Summer Program
  • 我們將在3個校區,針對2-12年級的學生,提供十余種強化精英課程
  • 課程英文&數學,專業寫作,公眾演講,AP課程,大學申請Boot Camp和多種高分備考班: ISEE/SSAT,新SAT,PSAT, ACT
  • 所有課程同時開課,所有學生一起學習進步!
  • 下午除了強化課程,還有多元化課程可以選擇,今年的多元化課程更加精彩
  • 學生將利用這個黃金時期讓自己的綜合能力有一個質的飛躍
  • A+的師資團都是專業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深受學生的喜愛
  • 這個夏天,讓A+帶領學生超前學習,領先學年,充實自己,度過一個有趣有意義的暑假!
  • 2017年夏季暑期班已經接受報名啦!​

初高中考試高分班

1)ISEE高分班 (5-7年級)​

23年來保持高分記錄,90%以上的ISEE班學生順利以排名10%的優異成績進入波士頓拉丁及其他頂尖私立高中,如Roxbury Latin, Milton Academy等!學生將在獨特生動的培訓方式下,熟悉掌握考試技巧和答題策略,通過全真模擬試題提前熟悉考試氛圍,在真正考試中從容應考,輕松答題。

2)PSAT高分班 (9-10年級)

作為SAT的預考熱身和全國優異獎學金申請的依據,PSAT的重要性不可小覷。考試將考察學生批判性閱讀、數學和寫作能力,A+將幫助你一起輔導PSAT的所有內容和題型,教授應試技巧,得到最有效的提高和進步,衝刺高分!

3) 新SAT & ACT高分班 (9-11年級)

由經驗及其豐富的教育家設計和教授,學生將攻破各個難點和考點,訓練關鍵考試技巧,強化考試策略,並在大量訓練中實踐應用答題技巧,衝刺最高分數。學生在SAT考試中分數提高100-350分!ACT提高2-6分!

還有:AP化學,AP物理,AP微積分和[Honor]美國/世界歷史

適合1-12年級的課程​

1. A+英數班 (1-8年級)

A+將帶領學生在暑假中學習來年課程的內容,提高學習能力,增強自信!英文將著重訓練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開發獨立思考和語言表達能力。數學則將強調精英數學,發掘學生的數學才能,鍛煉演算、理解和文字題的能力,培養挑戰更難題型的自信。

2. 初中专业写作(5-8年級)

學生將通過大量閱讀和寫作不同問題的文章來熟悉如何在各種文體中有效表達自己的觀點,重點培養學生的頭腦風暴和組織文章能力,學生將掌握必要又高效的寫作技巧,提前准備高中學習,在考試中輕松作文。

3. 初中公眾演講培訓 (5-8年級)

這節課將提供給學生許多機會來訓練和提高他們的演講水平。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信,這節課將著重訓練學生的勵志演講寫作和講故事的能力。學生將學會如何進行眼神交流,增強溝通能力,提高自信。

1. 高中數學挑戰 (8﹣11年級)
由專業師資設計的一套完整的高中數學課程,內容包括重要的基礎概念和進價的問題推演和解題技巧,幫助學生在暑假打好根基。課程內容包括:代數1和2,三角函數,幾何和前微積分。
 
2. 高中寫作培訓 (8﹣11年級)
老師將全程指導學生從頭腦風暴、起草、修改到定稿整個寫作過程。學生將深入閱讀和分析大量文章,培養深度分析能力和適用於大學的寫作技巧,在SAT等考試中斬獲高分。
 
3. 高中公共演講培訓 (8﹣11年級)
高中演講培訓班將會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機會練習學術演講,口語和撰稿技巧,學生將學習到大學所需的演講技能,增強講話邏輯,提升自信,在各種場合的表達溝通都能應對自如。
 
4. 大學申請Boot Camp (10﹣11年級)
想拿到常青藤名校的錄取嗎?加入Boot Camp了解名校對申請材料的極致要求,這門課將為學生詳細講解大學申請的成功要領,包括選校,簡歷打造,SAT成績的提高,掌握面試技巧等,導師更會親自輔導完成申請文書,深度挖掘學生獨有之處,幫助學生在眾多申請者中脫穎而出,進入理想的學校!
 
豐富多彩的全天班
優勢:開啟生活多元體驗,結合學科教學和全方位能力培養,掌握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創意思考,提高領導力、執行力和溝通能力。無接送負擔。
 
學生上午將進行A+英文數學或ISEE的課程,下午將進行一系列有趣、多元、有意義的課外活動,包括公共演講培訓,創意寫作,動畫,游戲,美術與工藝及更多。Chinatown校區將充分利用波士頓的教育和歷史資源,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美術館,在戶外學習更多,收獲更多。
 
學費表
 
我們準備好了,你呢? 現在就報名!

赶快致电617-730-3705617-338-5288报名加入,让我们助您的孩子提高成绩和综合能力,进入理想的学校!

第一期:7月5日—25日,第二期:7月31日—8月18日

 

 

掃描我們的二維碼, 關注A+ Program,了解最新教育資訊

 

 

 

 

 

Author: ASC English

親愛的高中和准備進入高中的家長:

想知道如何能讓您的孩子進入美國頂尖的大學嗎?
想知道申請頂尖大學所需要的步驟嗎?
想知道學生GPA很高,但是沒有被名校錄取?名校招生到底看什麼?
學校裡的顧問老師由於學生太多,沒有合理的給您的孩子提供詳細的准確的升學建議?

ASC可以輕松幫助您孩子解決申請大學過程中的一切困難

4月1日,歡迎所有8-12年級的家長參加A+的大學申請免費公開講座,聽圈內人分享名校申請的秘訣。

演講特別嘉賓:

  • 哈佛大學高才畢業生
  • MIT在讀優秀學生
  • 東北大學招生辦公室

內容:嘉賓將分享他們獨家成功申學錄取經驗,您將學到5個關鍵點:

  1. 如何巩固自己的portfolio
  2. 如何创建一个适合自己的申请学校列表
  3. 如何在11年级参加的SAT/ACT中考取高分
  4. 如何写作脱颖而出的申请文书
  5. 如何培养领导力,收获公认的奖项(awards)和认证(recognition)

時間:4月1日,星期六,下午1﹣3點

地點:ASC English, 1106 Commonwealth Ave., Boston, MA 02215

與您相約 A+大學申請免費公開講座!

能否進入頂尖大學就讀是人生是否成功的重要關鍵,關乎孩子以後幾十年性格培養、生活和工作的命運,對您的孩子能否立足於現代激烈的競爭社會至關重要!而想進入最優秀的大學,只擁有優秀的成績是不夠,還需要懂得如何申請,懂得如何讓夢想的大學了解您孩子的與眾不同。

A+秉承社會責任感,將在4.1(星期六)舉辦大型免費公開講座,旨在幫助更多的家長了解名校申請背後的秘密,從各方面更好的准備大學申請,讓孩子進入理想的大學深造學習。 我們特邀嘉賓將會利用他們豐富的經驗、知識和資源,分享他們關於申請名校和被錄取的第一手經驗, 指導家長應該如何利用時間鼓勵孩子學習,並且培養發展孩子多種能力,怎樣幫助孩子計劃為大學申請做準備,怎樣寫出脫穎而出的申請文書,怎樣讓自己的申請更將具有競爭力。相信每一位家長都將從此次活動中獲益良多。

我們希望能在4月1日下午1點與您共同探討孩子的大學申請問題,為您答疑解惑,幫助孩子進入理想的大學。本次講座座位有限,請現在就致電617﹣730﹣3705或訪問活動網站報名預約名額。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或發email咨詢。歡迎訪問我們的Facebook活動網站了解更多。

Author: 郭艺丹 钢琴家

手指是鋼琴演奏最直接,最敏感的接觸部位。手指指尖就像是芭蕾舞舞者的腳尖,腳如果站不穩,搖晃不定,怎麼能舞出優美的舞姿呢?因此,十指的力量,速度,靈敏,千變萬化的觸鍵方式和控制能力了是基礎的基礎。用著名鋼琴家涅高茲的話來說,在鋼琴演奏中,手指是“前線的戰士”,是“聲音的製造者”,是“鋼琴彈奏的直接創造者”和“鋼琴家意志的執行者”。若想要彈好琴,你必須要有一雙會說話的手指。
如果你的孩子遇到的老師是負責且有經驗的,那麼從第一堂課開始,老師就會嚴格要求『手指獨立』。可以這麼說,每個初學者在第一次課是可以達到手指獨立的最基本要求,哪怕是手指的機能當前不是最好。但只要老師嚴格要求,還是能訓練出獨立性的手指。很多未經手指訓練的學生,來我這裡上第一堂課的時候,明顯感覺到他們的十指就像是糯米糰,互相牽制,很難獨立彈奏。手指問題我一再強調是鋼琴演奏中的重中之重,若沒有前線的戰士的訓練,就會產生彈琴中遇到的一連串問題,包括手指不靈活,力度使用不當,聲音不平均等等。

只有在獨立的基礎上才能發展靈活性,獨立靈活的手指才能勝任各種速度音符的彈奏。我們所說的均勻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節奏均勻,一個是聲音的均勻。節奏的均勻指的是拍子時值的統一,不可忽快忽慢,忽短忽長。節奏的均勻往往被注意的比較多,但是音量與音色的均勻也同等重要。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學生在彈琴時漏音或者把一個音彈得很弱,而有時還會突然出現重音,破壞音色的統一。這些都是手指的獨立性不夠,應該多加強手指的練習,練習獨立性的方法有很多。最簡單方法:兩個手指的快速練習可以有:CDC,DED,EFE等。兩個手指練過后可以慢慢加入三,四,五指。三指練習如:CDEDC, DEFED, EFGFE等。四指練習:CDEFEDC, DEFGFED, GFEDEFG等。五指練習:CDEFGFEDC, GFEDCDEFG等等。以上這些都把長音落在最後一個音。

此外,『保留音』『手指斷奏』『重複音輪指』等等這些單獨的練習,也是可以訓練手指的靈敏度和手指獨立性。做這些練習的前提是手腕放鬆,手腕放鬆是我在課堂中經常強調的,並且教會了學生如何檢查自己是否有做到放鬆,只有她們自己真正理解了放鬆,回家才能做好練習。我見過很多學生是用手腕的抖動去彈奏每一個音符,這種彈奏是彈不好鋼琴的,更不可能做到以上的這些手指與音色的要求。

上述的手指練習譜子是世面上買不到的,都是一些鋼琴家傳下來的精髓,我一般也都是複印給我的學生。現在有一些比較通用的書有這些,我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手指練習:哈農 (Charles Louis Hanon, 1820-1900) 《大師級鋼琴家》 (The Virtuoso Pianist)、許米特 (Aloys Schmitt, 1788-1866) 《鋼琴手指預備練習曲, 作品十六》 (Preparatory Exercises, Op. 16)、皮史納 (Josef Pischna, 1826-1896) 《六十首進階練習曲》(60 Progressive Exercises)、柯爾托 (Alfred Cortot, 1877-1962) 《鋼琴技巧的理性原則》 (Rational Principles of Pianoforte Technique) 等等。第二類是技巧練習: 《車爾尼系列練習曲》、克拉邁 (Baptist Cramer, l771-1858) 《84 首練習曲》(84 Celebrated Studies)、柯萊曼悌 (Muzio Clementi, 1752-1832) 《邁向帕爾納斯的階梯》 (Gradus ad Parnassum) 等等。第三類是演奏會練習曲。例如: 《蕭 邦練習曲》、《李斯特練習曲》 與 《德布西練習曲》 等等。

最後,在練習這些手指練習的時候也是需要動腦的,最糟糕的就是無意識,不思考,一味機械性的反覆練習。集中精神,高質量的練習,不在於『多』而在於『精』。

Pages

136973 reads
Subscribe to RSS - 教育
万家网黄页,以信任为基础的商圈
以波士顿为中心,辐射全美,提供最新华人商家信息,服务全球华人
微信、微博、facebook, twitter最新的社交媒体信息推送,日均过万阅读量
百家商户注册,跟踪华人最新创业咨讯,了解第一手最好玩最有趣的商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