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Author: 张西

茹欣媛的名字是她当大学教授的父亲起的。父亲很爱这个聪明伶俐的二女儿,希望她的成长过程一直都如她心愿。有趣的是,茹欣媛的名字也如她的婚姻一样,一波三折地改过三次了。当她读初中一年级时,毛泽东诗词《七绝•为女民兵照题词》中的“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已经风行好几年,受到感召的她,自作主张地把过于小资的“茹欣媛”改成了“茹英姿”。父亲没有说什么,因为他给女儿起名时的初衷就是,女儿可以做她想做的一切事,如她自己的心愿。

茹欣媛改名没多久,父亲就被红卫兵捆绑到街上游斗,父亲被送到劳改农场后,“茹英姿”内心有所触动,想把名字改回去。父亲制止说,当他不在她身边时,这个顺应潮流的名字反而像个护身符,可以保护她免遭麻烦。后来,父亲病逝在劳改农场。

考上大学后,茹欣媛抱着户口本,到当地派出所,索性把名字改成“茹心远”,她认为这个名字更贴合她的性格和志向。所以,大学时代,同学们都叫她“心远”。

茹欣媛来到美国后,她对从中国来的人介绍自己时还说,叫我“心远”好啦,我的心遥远到自己都够不着。但5年前,当她决定给母亲办绿卡时,突然意识到,最爱自己的父亲永远看不到她女儿正如他所愿的那样生活着,这样的缺憾令她心痛久久。她突然觉得,这个世界上,最令她内疚的人是父亲,最无法回报的人也是父亲。因此,她暗暗做了个决定。

从那以后,她的电子邮件和手机上的名字都变回“茹欣媛”,她跟别人介绍自己时,总会说,叫我“欣媛”好啦,“欣然”的“欣”,“媛”呢,就是“女”字旁,加一个“爱”,既有“美丽”“丽人”之意,又可引申为“有爱心的女子”。这是我父亲给我的名字,他希望我做什么事情都如我心愿。茹欣媛把对父亲的爱响亮地表达出来,竟然是人到中年以后的事了。她也奇怪,为什么年纪越大,最最想念的人是父亲,而不是母亲,也不是女儿。

茹欣媛的异国婚姻夭折后,她又在维吉尼亚坚持了两年,完成了离婚、争取绿卡以及把女儿从国内接来的“三步曲”,然后来到波士顿地区。茹欣媛一边打工,一边陪女儿读书,同时寻找商机和新的爱情。一晃,她在波士顿已经住了8年。

从去年,茹欣媛开始跟男友托尼唠叨:“待的年头太久了,要动一动!”茹欣媛从22岁始至今,已在多个城市生活过,平均每座城市最多停留5年,也就是说,每隔四五年,她都要换一个地方,以保持她旺盛的活力和新鲜感。没想到会在波士顿住这么长时间,她有些厌倦了。一个月前,男友托尼去日本旅行之前,茹欣媛说:“人挪活,树挪死,我们换个城市生活吧。”托尼没有立即表态迎合女友,茹欣媛明显不高兴。她警告男友,你不想走,是你的事,但我得走。茹欣媛熟知波士顿的大街小巷,除了新英格兰爱国者队的美式足球还能给她激情,其余的,都引不起她的兴趣。对她来说,第一桶金已经到手,第二桶金也快到桶里了,不可能有在原地挖到第三桶金这样的好事。如果再待下去,说不定已经到手的金子都得赔光,见好就收是智者。再说,人生苦短,只挖一口深井,或吊在一棵树上的活法很没劲。

茹欣媛想要离开波士顿。在这个年龄还攒着劲儿继续朝前走,她恐怕血液里的不安分浓度要比一般人高,脑子里的想法也比一般人多,自信心也比一般人强。

Author: 张西
栗 秋 栗秋出生于北京南城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她出生那天,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即公历每年的8月7日或8日。每到这时,树叶开始落了,所谓“落一叶而知秋至”,庄稼也成熟了。立秋之后,依次就是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于是父母就顺嘴唤她“小秋”。 正好“栗秋”与“立秋”谐音,所以就定了这个名字。栗秋长大后说,父母偷懒,以他们的智慧,怎么也能起个更有文化底蕴的名字。栗秋说,怪不得自己的前半生总觉得秋意浓,寒意重,原来“秋”字于她,是命中注定的。 栗秋在办理机票时,幸运地选了她想要的16号,意喻是:一个人在外一切都顺。栗秋有点迷信数字在她命运中每一个转折点的暗示。飞机已经飞过了俄罗斯、白令海峡、阿拉斯加、加拿大,终于飞向美国。国航上的空乘人员,都很漂亮得体,端茶送饮料,荡着暖意。这让栗秋的好情绪一直持续着。栗秋就在靠窗的位置,自从看到美国的国土,她就不停地俯拍照片。洁白的云絮,蔚蓝的天空,整齐划一却色彩斑斓的民居,波光潋滟的大海,清洌的河流和翠绿的树木掩映着的一座座城市,这是多么适宜居住的地方呀,看着都美,想想就爽。长年蜗居的栗秋,俯瞰着如梦如画的美国,眉宇彻底舒展了。是的,这是她向往的地方。但是她能顺利地在这儿落脚吗? 美国的国土面积比中国略小,东西方向比中国略宽,南北方向略短,人口是中国的一个零头,他们拥有多么空旷辽远的土地啊!美国的建国历史仅230年,但这并不妨碍美国从新英格兰的13个州迅速发展到50个州,也不妨碍栗秋对这片土地的憧憬。下半辈子换个环境生活,目标就是美国!栗秋再次暗暗发誓。一个来自东方国度的中年女知识分子,想要从地球的一端迁徙到地球的另一端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梦,可这梦想很远又很近。 维吉尼亚 汉克斯跟菁喆聊了一上午哥伦布。虽然时断时续,有一搭没一搭,但汉克斯没有结束聊天的意思,而且只要菁喆一起身,他就会问:“你不会是不感兴趣吧!这是美国历史呢,我年轻时并没关注过,也就这20年,才认真研究它。我很想跟你分享,可以吗?”于是,菁喆不好意思了,又坐下来继续跟汉克斯聊天。通常菁喆在中午12点离开老人院,现在还有一个小时。这时,汉克斯抛出一个话题:“你知道美国的历史是从何时开始的吗?” “是从102个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到波士顿开始的。”菁喆凭着印象回答。 “错。是从120个英国商人和契约奴乘坐三艘帆船到维吉尼亚开始的。这批人比清教徒早来13年呢!坐下吧小姑娘,让我告诉你真相。”汉克斯得意而又机智地利用菁喆的错误,让她自动留下来继续与他聊天。 汉克斯老人正聊维吉尼亚时,菁喆的女房东茹欣媛刚刚卖掉位于西维吉尼亚州首府查尔斯顿的那套联排房。看到房款如数打到她的账上,揪着的心才松弛下来。茹欣媛打算用这笔钱,在波士顿投资一个“月子中心”。12年前,还在北京的茹欣媛,在一个国际交友网站上认识了美国西维吉尼亚州的房地产商汤姆,两人在网上聊得甚欢,三个月后,汤姆飞至北京,与刚刚拿到金融学博士学位的茹欣媛见面。一个月后,茹欣媛就以旅游签证身份,跟着汤姆一起来到西维吉尼亚州。他们先在汤姆家里同居了两个月,依旧觉得彼此都惬意,非常默契,于是两人到首府查尔斯顿登记结婚。那时,汤姆已有3套房产,但茹欣媛还是在结婚之前,动作麻利地购买了当地的一套联排小户型房。 茹欣媛敢于投资,一是因为手里有点闲钱;二是在观察汤姆操作房产的过程中,发现西维吉尼亚州正兴起一股“寻根潮”,南到得克萨斯州,北到密歇根州,西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游客纷沓涌来,带动了查尔斯顿的旅游业的发展,而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来寻根的,想通过实地寻访,了解他们自己家族的变迁史,寻找他们祖先的踪迹,以及回味他们祖先生活的一些影像。大多寻根者,到查尔斯顿,都要租房住上一周左右;也有寻根者,一住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他们就是想弄明白,当年祖先们在哪里做礼拜,在哪里生活,怎么盖房子,抱着怎样的心情等等。茹欣媛在心中暗暗庆幸,难道这不是商机吗?既然遇到如此好的商机,为什么不经营这个市场呢? 茹欣媛买房子既是为了投资,也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嫁到异国他乡,不能两手空空。她必须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婚前房产,以防婚后突发变故时,连个住处都没有。当年还是知青时,她记住了两条口号,一是“深挖洞,广积粮”;二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茹欣媛认为,与汤姆卿卿我我的恩爱是一回事,为自己储备能量是另一回事。 茹欣媛嫁到美国那年是40岁。当时已离婚数年,为争得对女儿的抚养权,她从前夫家净身出户。她的第二任丈夫汤姆当时60岁,也是离婚数年,有3个儿女以及5个孙子。 茹欣媛最初落脚的西维吉尼亚州以前隶属维吉尼亚州,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才分离出来的。 卖了房子的茹欣媛心情不错地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她一边听着美国上世纪60年代流行的爵士音乐,一边想:男人和女人哪个更是智者?哪个更有欲望?哪个更有控制力?哪个更强?哪个更弱?翻开美洲的历史不难发现,男人只是女人征服世界的工具。 哥伦布少年时代就怀揣去亚洲的梦想,但他游说了十多年,最终才得到西班牙王后的青睐和支持,使得他的梦想没有变成空想,从而也改变了欧洲和美洲发展的路径。也正因为如此,哥伦布这个堂堂硬汉,才心甘情愿地把所发现的新大陆以国王和王后的名字命名,他对王后高瞻远瞩知遇之恩的感激,不言而喻。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西班牙王国便开始继续在美洲到处开辟殖民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深受启发,1583年,她授权一名叫雷利的英国爵士也去北美洲开辟殖民地。翌年,雷利爵士遵照女王的旨意,派遣探险队到达美国的东岸。他把南卡罗来纳州到缅因州的整个海滨地区,外加大西洋上的百慕大岛都称作“维吉尼亚”,意思是“未结婚的处女”,在拉丁语中,它的意思是“属于春天的”。这是雷利爵士为了纪念终身未婚的伊丽莎白女王而刻意命名的。 茹欣媛算是明白了,为什么欧洲男人对有身份有地位的女性总是彬彬有礼,那是因为欧洲最强盛时,都是女人说了算。从那时起,男人们就养成了臣服女王或王后,侍候她、哄她开心的习惯。 在老人院,汉克斯表情复杂地对菁喆说:“英国人在北美大陆最初的生活过程是艰难的,几乎用了40年才得以勉强容身。早在1585年,雷利爵士把100名英国男子送到当今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岛上定居,一年后,这批人返回英国,另一批掺杂着少量妇女儿童的英国人顶替他们,继续到这个岛上生活。然而,5年后,岛上一个定居者都找不到了,据说,他们中有部分人加入了当地土著的部落。这个英国最早的殖民地居民点被放弃了。” “100个人在一个孤岛上生活,如果不能及时供给食物,那不是饿死了吗?”菁喆想象着那凄凉的画面。 “对呀。其实这些人被送到岛上的第三年,为他们送物资的船只,遭到西班牙海军的猛烈攻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思考再三,认为供养区区百名殖民者,成本实在太高,于是这些殖民者成为女王的弃儿。”汉克斯面无表情。 “我们中国有句话‘最毒妇人心’,这女王也真狠心。” “她是女王,是政治家,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她,你就不会指责她了。”汉克斯一心维护英国女王留给后人的印象,“伊丽莎白女王去世后,1603年詹姆斯一世继位。3年后,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批准两个公司在维吉尼亚建立殖民地,以此继续寻找黄金。这年,英国的伦敦公司向北美洲的维吉尼亚又送去了100名定居者,他们中的一些是有钱的绅士;另一些则是没钱需要以工作还债的契约奴,他们于1607年5月到达维吉尼亚,创建了英国在北美大陆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詹姆斯镇。这个地名,是以新国王詹姆斯命名的。” 菁喆摇头反对:“这不公平。既然是去一个新地方,为什么从一开始,到美国的英国人中就有富人和穷人两个阶层?” “这是一个好问题。人类社会到处都存在着不公平,即使美国也不例外。但我个人认为,他们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想办法去解决它。但那时,那些人连是否能生存下来都是问题,还能顾得上别的吗?伦敦的商人们对殖民地的艰苦一无所知,他们抵达时,已错过播种时节,他们既不懂建房,又不谙农事,所以第一个冬天结束时,居民们已死亡过半。但16年中欧洲各国陆续来了六千多移民,这些人包括了贵族、地主、契约奴、乞丐、罪犯,还有从非洲贩运来的黑人,主要以英国人、爱尔兰人、德意志人和荷兰人居多。可惜,他们中的四千多人都没活下来。” “北美洲那时也有土著人在生活吧?如果有的话,他们肯定帮助过那些欧洲人。”菁喆想当然地问。 “你说对了。早在5000年前,就有土著人在维吉尼亚州的土地上生活。公元1500年,土著人开始有建设村镇的意识。1607年,当伦敦公司送来100名定居者时,一支被称为‘波瓦坦’的土著部落已经控制了当地30多个部落。如果不是当地土著人教给那些欧洲人种粮食、盖房子,恐怕连一个定居者都活不下来。”汉克斯客观分析道。 “然后呢?” “那个结果,你和我都想到了。我作为欧洲人的后代为此感到很抱歉。祖先们活下来之后,陆续在大西洋沿岸建立起13个殖民地。为了争夺地盘和财富,他们开始用武器与大西洋沿岸的土著人战斗,土著人很愤怒,曾经杀死过340名移民者。当然,有强大的英国,维吉尼亚沿海的土著人部落全被摧毁,那里彻底成了英国殖民者的地盘。两年以后,詹姆斯镇就被建设得有模有样了。”汉克斯平静地讲述着美国历史的开端,菁喆听得心惊肉跳。 其实,茹欣媛的第二任丈夫汤姆的祖先,就是当年那6000名定居者之一,至于是什么缘故来的,又拥有什么身份,已无从考证。但据前夫所说,他的祖先最初以种烟草为生,后来只贩不种,他们一度又改为销售棉花,美国禁酒运动之后,他们又干起贩买苏格兰威士忌酒的生意。到了他的父辈,转为从事房地产生意。 茹欣媛与老汤姆的婚姻维持了一年半,终以老汤姆有了婚外情而迅速瓦解。 
Author: 一丁
最近资生堂公司总部组织一部分人到日本游览学习, 我们也在这部份人之中。 我们到日本的时间是2015年4月14日。天公不太作美,下着小雨, 天气阴沉。 因为飞机是从新泽西的纽瓦克机场直飞东京成田机场,又是美联航的飞机, 乘客中似乎很少日本人,大概有一半是大鼻子的西方人, 另一半是亚洲人,但不清楚是哪些国家的人。 看看周围的亚洲旅客中,个头矮小,体形臃肿的人不少, 不知是哪些国家的人,只是不像日本人。邻座靠窗坐的是个日本女孩子,20多岁,不过,除了她要出来如厕时会打个招呼外,整个航程没有说过一句其他的话。 美联航的服务真是不敢恭维。 飞机上提供的饭菜质量远比不上日航,韩航和中航。味道不行不说,配备的甜点之类甜腻得不能入口。有一餐面条还凑合,不过数量又少得可怜。伙食不行也就罢了,水也送得少。记得从前乘日航的飞机,空中小姐送水跑了一趟又一趟,绝对比美联航服务周到。 见惯了大城市机场辉煌的大厅和熙熙攘攘的人流,东京成田机场颇让我感到意外。从下飞机到通关, 没感觉是到了一个大机场。下飞机后,经过很短的步行,就到了一个很小的大厅,等着办理进关手续。厅里等着入关的人似乎全是我们这架飞机上下来的人,人并不多。如果是在中国或者美国,那通常是一个窗口排一个队,人群很自然就分散了。但是这里不然,即便是没有多少人,旅客们也被隔离栅栏束缚成一条队伍,绕了好多个弯。大厅低矮狭小,不像一个大城市,大国或者大机场的通关之地。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好,觉得这似乎不符合我对日式服务的期望. 不过, 通关之后乘车倒是很方便,出门就是等车的地方,旅行社安排的人帮我们购买了机场到东京城里的巴士票。 大概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车票价格大概30美元, 似乎跟美国差不多。 感觉东京成田机场的功能是分散的,像是无数个小机场组合在一起接待乘客,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从下飞机到上巴士, 除了取行李时看到有些其他航班的旅客在其他的行李转盘周围等行李之外,我们没有看到乘坐其他航班的旅客。 巴士上的乘客不多,不少空位,车子也比较新,很干净, 没有异味。从机场到东京一路上看不到田野,也看不到民房,沿路都是商业或者工业建筑。民房也不知都到哪里去了。 机场到东京的路上绿化不好,没有空地,自然也就没有绿地。巴士上的乘客很少讲话,即便讲话也声音很低,车上非常安静。 开惯了美国的路,日本的车道狭窄得超出想象。同样宽的道路,日本能排4条车道,美国可能最多排三条,日本道路上的车道几乎和我们的巴士的车身同宽。还有一点不同的是,日本的道路同英国的类似,司机座位在右边,车辆靠左行驶。猜想这是因为日本当年开始西化时,主要学的是英国和西欧(当时美国还没有盖过英国, 呵呵)。 看日本的报纸,上面的汉字和假名几乎平分秋色,很难看懂。但日本的路牌路标倒是大部分用汉字标注,很容易辨认。我觉得, 即便不懂日文, 到日本生活应该不太困难。 虽然日本的道路狭窄, 车道也狭窄,但东京的交通十分通畅。从机场到东京涩谷区的酒店,一路上除了等红绿灯之外,畅通无阻,颇让我感到惊讶。倘若在北京或者上海, 不堵车几乎是不可能的。同北京上海相比, 东京的特点就是路多, 常常看到好几条平行的道路,给人的感觉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大家不必争一条路。 其次, 日本的司机都非常守规矩,给我们开车的司机从来不抢道,从来不抢红绿灯, 所以,很难有车在绿灯变红灯时堵在十字路口。最后,东京有无数座高架桥,有些地段或者公路枢钮甚至有三层行车道,真可称之为立体式的,所有的车都在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等红绿灯的时候并不多。总体来说,在交通方面,上海同东京还有点相似 , 就是路多,不像北京的道路那么少。 东京非常干净。大街小巷都是一尘不染, 真可谓卫生无死角。几乎任何一家小店都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让你觉得非常放心。 东京的摩天楼并不多,在东京转了好几个地方,一路上所见大楼大都在15层以下, 估计是考虑到地震的因素。 但是,建筑群在联绵不断的延伸,基本上看不到空地, 楼和楼之间距离很近,甚至只有一尺不到的空间。 没有空地,自然也就缺少绿地。许多街道两边有些树,但这些树的树冠都很小,大树枝都被修剪掉了,基本上无法产生绿阴, 也改变不了东京绿化不好的印象。 问导游为什么马路边的树要修剪得光秃秃,导游也不清楚。东京的绿地和绿化,似乎只是在皇宫周围情况好些。还有明治神宫里面树林茂密,凉风习习。这种情况类似北京:凡是绿树成荫的地方,都是古人留下来的。 次日的乘巴士游览市容再次印证了我头天得出的印象:东京的交通基本上没有阻塞, 街道上没有太多的车,等红绿灯从来没有需要等两次,要么遇上绿灯马上就可以穿过十字路口,要么是遇上红灯停下来,绿灯一亮就可以穿过,不会因为车太多等下个绿灯。 不过, 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日本的人。 我们在东京的新宿时尚区域整整逛了一个下午,期间街道上人流不断,熙熙攘攘,是观察日本人的好机会。日本的年轻姑娘无论胖瘦高矮,皮肤大部分都比较白皙细腻,个个丰姿绰约,打扮入时, 看上去似乎无忧无虑,很多人脸上都带有笑意。结伴的姑娘们更是笑语不断。 无论男女, 基本上看不到胖子。日本的女孩子个头也不矮,看来比成都的女孩子要高,平均身高丝乎不亚于北京上海。倒是年纪大的人身材比较矮小,相貌也很一般,年轻人似乎普遍高大一些,但是看上去没觉得气质上同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当一个日本女孩子注意到你的目光时,只有很一小部分会对你微笑一下,像美国人那样。但大部分人是把目光转移走,眼光里似乎还带有几分不屑,似乎意思是:看我干什么? 这一点不如美国女孩子。但是还是比中国的城市强。在中国城市, 如果一个男子观察女孩,被女孩子看到后,吃白眼几乎是肯定的。 日本商场的售货员,特别是时尚用品柜台的售货员,更是美女多多。不仅相貌姣好,而且待客不卑不亢,热情而不失分寸,绝对没有追着客人要客人买东西的现象。她们心里怎么想,我不得而知,但是至少表面上没有让客人不舒服的感觉。 日本的街道上,无论男女老少,走起路来都是专注向前,目不邪视,似乎没有他人存在。对我们这些游客,路人更是视如无物。 日本人也不是只是对外国人缺乏热情,他们自己人彼此之间似乎也是这样。我们同行的人里面,漂亮女人不少,穿着打扮也都考究入时,单从外表看,日本人也看不出我们是外国人(旅店里前台的服务员总是用日语同我们打招呼, 可资佐证)。即便是走在小路上,或者电梯口,遇到的日本人从来没有主动和我们打过招呼, 也没有过点头致意。这点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在美国,走在大街道上,因为人太多,人们之间也不打招呼;但是走在小路上,互不相识的人见面时大都会打个招呼,道声好,或者互相笑一下,点点头。从这点来看,日本人似乎不好接近。 日本的男人穿着普遍比较讲究,街上不乏西装革履的男士,总体看来穿着比中国的男人强, 几乎每一个人的穿着都有一定品味,而且干干净净,几乎看不到一个穿着邋遢的人。我的感觉是,日本大概没有赤贫如洗的人。即便是美国,也能看到无家可归的人,波士顿城里的路口,常常可以看到有人站在那里乞讨,在我们的购物商场附近, 就有好几个无家可归的人。而我们在日本的一个星期里,去了不少地方,包括一些著名景点,没有看到一个乞丐, 也没有看到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不仅看不到无家可归的人, 在日本基本上看不到面容愁苦的人。结伴的日本人多有笑容,似乎很快乐;单独的日本行人的面相则比较严肃,甚至也有神态傲慢的人,但是他们的面相上看不到愁苦。而在中国,即便是北京上海, 你只要仔细观察,可以看到不少面目忧愁的人,甚至一脸苦相的人。那种愁苦的面容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得多少年的愁苦才能形成那种面容呀! 总体说来, 日本的男人同其他东南亚地区的男士一样,骨架偏小,肌肉也欠发达, 似乎不比中国人更强壮,走路的姿势不如女人好看,有不少男士站立的姿势颇为难看,离中国人所说得站如松的要求还差得太远。可以说,把普通的国人放在日本,确实还很难看出同日本人有何不同。 印象最深的还是日本的餐馆。日本的餐馆,似乎规模都不大,至少我们没有见到很大的餐厅。个个都是井井有条,窗明几净, 家家都让客人吃得放心。我们的旅店附近,就有不少小餐馆。但是,似乎生意也大都很清淡。 顺便说一句,即便是辉煌的五星级酒店旁边,也有很多古旧的小建筑,小建筑的底层有很多小店铺。倘若是在中国,恐怕在建大酒店之前统统给拆掉了。 日本餐厅的餐具十分考究,精细,雅致,小巧。比如啤酒杯,大概只有国内酒杯的一半容量,放在桌子上都不占多大地方。其他餐具也都小巧玲珑,十分可爱。而且上不同的菜,往往用不同的餐具。比如我们吃的鸡蛋羹,侍者特意告诉我们要使用一个很小巧的木勺子。吃汤用普通勺子,基本上见不到美国的那种大盘子。 餐具的小巧实际上匹配的是食物的小巧。在餐厅里吃饭,那可真是得有钱还得有闲。入座以后,要了饮料之后,不久就开始上菜。每次都是一个很小的盘子,或者形状各异的小碗,小杯等等,里面装很少的食品,但是摆设的非常好看,每一样菜,看起来都像一幅画,说赏心悦目丝毫也不为过。看得出来,对每一道菜,厨师都处理得一丝不苟,你能感觉到厨师对客人那种真诚和努力。我同老婆说,单单洗盘子刷碗,就不知要费多少工夫,价钱不贵能行吗? 酒店里的西式自助早餐也非常丰盛。说是西式,其实也提供了不少日本食品。但餐具比较大,至少有大盘子大碗。各种甜点,各种饮料,各种沙拉, 各种粥,各种面包,各种从没有吃过的青菜,各种海鲜和牛肉猪肉,煎炒烹炸的都有,在美国的酒店餐厅里,我还从未见到过如此丰盛的自助早餐。我揣测,日本人肯定会想,这些外国人怎么会如此贪吃,有如此大的食量? 我们到了一处比较偏僻的旅游点,顺便到旁边的小商店里看了看,买了一点当地特产。店里的女服务员笑容可掬,非常淳朴可爱。价格上应该是一视同仁,我们买东西,似乎不必担心因为我们是外国人而受到欺骗。这点在美国恐怕都很难完全做到。美国的大小商店里的商品倒是是明码标价,不必担心挨宰。但有些需要估价的地方,比如修车行,华人挨宰的可能性还是很高, 我们在美国听过不少这样的例子, 我的儿子和他的前女友就曾被一家车行狠狠地宰了一回,而他们的英文还都没有外国口音(我儿子的前女友是出生几个月之后就被抱养到了美国,我儿子是6岁半时来美国的)。 在日本还有一件让人印象很深的现象是,日本人的鞠躬是有名的。我们每到一个旅店或者饭店,门口总有人迎接, 口中连说欢迎,同时还不停地鞠躬。办完入住手续,拿到钥匙去电梯口时,就那么短短的几步路,总有旅店里的人员不停地鞠躬,口中连说感谢。在离开旅店时,又是同样的鞠躬和感谢。 不仅看到了多得不可胜数的鞠躬,听到了不可胜数的感谢,还看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挥手告别。 比如我们离开一家温泉酒店时,酒店的5个女工作人员,在酒店门口的台阶上,排成一横排,在我们出门时不停地鞠躬,等我们上车后,仍然没有离开。熟悉日本情况的一位团友说,她们要在巴士离开时,挥手给我们送行。果不其然,在我们的巴士起动时,这5位工作人员同时向我们不停挥手,一直挥到我们看不见为止。 还有一次我们在一家餐厅吃完午餐,里面的女侍应生随同我们专门走到停车场的巴士旁边,在巴士开动时用双手向我们挥手告别,一直挥到我们看不见他们。小姑娘看起来十分单纯可爱。我们在访问过公司总部之后, 乘坐高铁到京都去。由于时间关系,来不及在餐厅用餐,于是旅行社安排了便当,由餐厅派人送到火车站, 让我们在火车上吃。 在进站之前,餐厅派来送餐的两位男士就到了, 但他们并不是送到就走,而是等在那里, 要把两大箱午餐盒送到火车上。我们上车之后,他们把午餐盒搬到车上, 然后下车站在月台上,并没有离开。 在火车开动时, 他们先是对着我们的车厢鞠躬, 并且保持鞠躬的姿势直到我们的火车驶出站台, 然后就开始对不停地挥手向我们告别。 一直到看不见他们为止, 我们没有看到他们停止挥手。 在凡事讲究形式的日本,这也许只是一种形式和礼仪,但还是让我们一行非常感动。火车开动之后,我的午餐就放在了面前。午餐盒是一个一英尺见方,七八寸高的盒子, 外面包有一层塑料布,打开塑料布是一条类似丝巾的浅红色的布,打开这块布就看到一个非常精美, 看起来像像漆器一样的黑盒子,不拿起来盒子,看不出来是硬纸盒子。盒子分两层,打开后琳琅满目,开胃品,主餐,调料,甜点,撒拉等应有尽有。这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丰盛的盒式午餐, 也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午餐盒。就连包午餐盒子的那块布,也因为颜色漂亮,质地柔软,大家没舍得扔掉,都收藏了起来。当天晚上去吃晚餐时,我们的带队,公司的主管之一(一位美国女士),已经把这块布当作围巾用上了,而且看起来还很漂亮。 从前,我也想象过日本人的住房。我们原先以为日本人都住在高楼大厦里,住所非常狭小。这次在东京郊区和高速公路两旁都看到了很多国内所称的独栋住所。这些住所从外形来看, 颇像中国的老式传统住宅,屋顶很像中国的小亭子,只不过没有挑檐。 所不同的是,中国的传统房屋往往只有一层,而日本的房子大都是两层小楼,这点又颇像美国的独立单家庭住宅,只不过房子之间的距离保持在最低限度,几乎墙贴墙,没有美国人的房子有那么大的院子。 房子也许没有美国的房子大,但是外观远比美国的房子漂亮。概括起来说, 日本的传统式样的独栋民房,似乎是中国式的屋顶放在了美国的两层楼的墙上。 此外, 房子的承重墙体看起来像是水泥或者砖石结构,不需要很多保养, 而美国的房子, 即便是百万豪宅甚至千万豪宅,也都是木结构,需要防水,防白蚁,防腐,维护起来要麻烦得多。 房子的外墙似乎像美国西南部各州的stucco (一种水泥材料),外涂油漆。相比之下,美国的房子外墙大多用塑料片挡雨,而这种塑料片实在是难看。美国的房子屋顶大都是油毡,西南部各州的房顶多是红瓦, 红瓦当然要比油毡好看。而我所看到的日本的房子屋顶全是瓦,而且屋瓦是青色的,瓦的质地细密,光泽,光滑,远比美国西南部的红瓦漂亮。屋瓦安装的质量也非常好,横平竖直,严丝合缝,平整工稳,甚至有些光泽,在蓝天白云之下,非常好看。大部分房子的外观设计的非常美观,非常讨人喜欢。 虽然独立房子之间的距离很近,但还是大都有个很小的院子, 看到不少家庭里的院子里苍翠欲滴,甚至花团锦簇,清静宜人。 日本的艺伎表演 京都的艺伎表演名闻遐迩,公司也请我们前往一观。剧场很漂亮,老式建筑,重檐飞阁,古色古香,周围还有亭台烟柳,小桥流水。想象当年此地没有那么多游客的时候,到此听戏看表演,真是一个绝佳的去处。这么好的地方,现今游客如云如潮,是无法找回从前那种感觉的。 艺伎的服装很娇艳,非常衬人, 不漂亮的女子穿上都能姿色动人,更何况美女穿上!表演的艺伎有20个之多,两厢另有演奏队,演奏者里面有男女乐师,演奏的都是古典乐器,好似中国的古琴,枇杷之类乐器。音调大都舒缓悠扬,只有一场戏里,似乎是讲与蜘蛛精斗争的事,乐器的旋律和音调比较激越急迫。说实在的, 剧情介绍非常简单,看了一个多小时的演出,真的不知所云。同行的队友里面,至少坐在我旁边的两人开演不久就鼾声大作,令人哭笑不得。不过,服装和背景绝对是美幻美伦,就冲着这种美感也颇值一观。 由此想到中国的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比如越剧,粤剧,豫剧,黄梅戏等等,公平的说,除了服装和背景道具未必能够胜过艺伎表演之外(当然也不是说就不如之),其他如唱作念打,都远胜之,可以说不属于一个数量级。从服装来说,艺伎的服装固然漂亮,但是形式单一,变化只是在色彩图案上,因为角色很少,无非是艺伎和类似皇后的两三个角色,而相比之下, 京剧里的角色多多,我这个外行都知道有青衣,花旦,老生,须生, 老旦,武生,唱腔有二簧,西皮等,反映各种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各种角色所表演的动作也需要符合人物特点,甚至有很多高难动作,更非艺伎表演所能比。 服装更是要与角色匹配,因此而变化多端。如果说艺伎表演都可以作为日本的国粹而得以妥善保留保护,中国的各种戏曲就更有N倍的理由保留。 来日本之前听说日本的绿化很好,森林覆盖率有70%以上,到了日本才发现,日本的大城市及其郊区的绿化也非常之差,从京都到关西机场,车程大概有一个半小时,大概有90英哩左右,一路上只有小块绿地,不成规模,面积很小,基本上没有绿地。所看到的传统民房,大片的很少,多数都是在二三十家左右,散居在各种工业建筑中间,看上去让人纳闷,为什么民房要同工业建筑混在一起,距离这么近?猜想是日本的地皮紧张,不得不如此吧? 日本的高速公路似乎大部分都是高架路。我们从京都到关西机场,一路上只看到我们的路面大概同路边的楼房的三层楼同高。不过,一直到我们到了机场,都没有看出来我们下面是否还有一条高速公路。我猜想有可能是高速支在高架上,是为了节省土地,但是无法确认。 京都的旅游多少让人有点失望。我们看了一间罗汉堂,名为“三十三间堂”,里面有几百罗汉,是杉木刻成,里面是空心的,颇有些壮观,令我想起多年前在苏州看过的罗汉堂。但是,苏州的罗汉堂属于一个庙,罗汉堂只是庙宇的一部分。而日本的罗汉堂则不然,罗汉堂就只有这么一个堂,其他就没有了,可见其形制规模之小。 我们还参观了金阁寺。金阁寺类似于北京西山碧云寺的某一个楼,记得我当年在碧云寺时,还特意拍了一张比较漂亮的一座楼宇的照片。所不同的是,京都的金阁寺周围有金帛贴在外墙,自然比较金贵。金阁寺倒是有些其他建筑,但总体来说,规模还是不能同中国的寺庙相比。此外,古建筑的价值也不能只看其规模。但是, 在价值相同的情况下,规模大的自然要胜过规模小的。我曾经对京都的旅游寄予很高期望,心想京都乃千年古都,一定有很多可游可观之处,没想到似乎可看的地方并不多,很有些失望。 说到日本人,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是在日本的街道上, 看不到游手好闲的人,所有的行人似乎都是去往一个目的地,这个目的地也许是工作单位,也许是商店,也许是餐馆,日本人也许是赴约,也许是去购物,他们目不邪视,专注地向前走。相比之下,在中国到处都可以看到无所事事的人,其中不乏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日本的社会秩序好,犯罪率低,大概也跟人人似乎都有事情做有关系。 我们去的一家餐馆,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里面古色古香,但是干净温馨,一如其他比较新的餐馆。服务生大都是老太太,只有一个年轻女孩子。本来是要坐榻榻米的,因为队友们都不习惯席“米”而坐,餐馆特意为我们准备了一种低矮的椅子,坐上去的感觉同榻榻米差不多。上菜都是跪着上,一道又一道, 工作量真够大的。 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工作到午夜时分,真是不容易呀。这家餐厅里还有一个表演杀鱼的节目。 一个专职的杀鱼师,大概有40多岁,穿戴打扮很像中国的道士。一个类似茶几的砧板,上面放置了一条鱼,也不知是什么鱼,大概有六七斤重,他杀鱼的工具有一把两英尺长的刀,还有一双铁筷子。表演的形式有点像在美国的有些餐馆里吃铁板烧时,烧烤师傅的表演。不同之处在于铁板烧的烧烤师傅的表演更注重娱乐,而这位杀鱼师傅的表演更加庄重严肃,颇像一种宗教祭祀仪式,当时的确让我联想到诸葛亮借东风时的表演。这个杀鱼的师傅的祖上是给皇家杀鱼的,此后历代都是从事这一职业,表演杀鱼,到他这一代是第三十一代了。他现在的工作就是在这家古老的餐厅表演杀鱼。按照一代人20岁计算,也应该有600年的历史了。但是我没有听清楚,他现在是否偶尔还去给皇室表演杀鱼。杀鱼的原则是手不能接触鱼,只是靠刀和筷子把鱼刺和鱼肉分开。这位师傅表演完之后,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根鱼肠子,一条完整的鱼肠,足有四五英尺长,被他用筷子和刀摊在几案上。 由此想到,日本是一个特别重视形式美, 讲究过程的民族。杀鱼都能杀出一套仪式,饮茶也能饮出一套仪式,自杀也有一套仪式,自杀也要死得有美感。其他事情,我不知道的,可能还有其他的仪式。所以日本讲究礼仪,也是对这种形式美的重视与追求,有的时候,内容都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反而是形式。早就听说日本人送礼物, 也许有一个精美的盒子,里面有千层包装,美幻美论,打开后发现只是一双筷子。这类事情,在中国人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人太讲究实惠了,相比之下,形式似乎不怎么重要。 回想日本之行,印象最深的还是日本餐厅里精美的食品以及精美而小巧玲珑,雅致精巧的餐具,还有日本人的敬业精神。至于日本人非常引以为荣的游览胜地,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未免有点”小题大做“, 兴趣不大。这也难怪,中国毕竟是个大国, 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国力强盛时,自然能够造出辉煌的建筑,形制也要同”天朝上国“相匹配,所以中国的古迹,同日本的不在一个层次上。日本的古迹因为少,因为历史不如中国悠久,所以特别重视,动不动就列为国宝,而我们中国,历朝政府对于古迹和文物都不甚重视,甚至一掌权就对前朝建筑一把火焚烧净尽,或拆除净尽,其中49年以后的政府对文物和古迹破坏最力,偌大一个北京城,一个命令就扫地一空,再来一个文革破四旧,多少代的文化瑰宝毁于一旦,罪过呀! 由此联想到毛泽东。毛泽东固然是一代伟人,关于他的功与罪,在他去世已近40年的今天,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他的褒贬,甚至可以撕裂我们这个民族。我不具备批评毛泽东的资格,但我总觉得,毛泽东纵有盖世之功,他也没有任何资格来毁坏中华文化。且不管毛泽东破四旧的动机是好是坏, 即便是出于好的动机, 但是对他的评价, 总不能把动机和后果混为一谈。再美好的动机,如果造成了最恶劣的结果,那也应该是罪莫大焉。 他的开国之功劳能否同他毁坏中华文化的罪过相抵,我持怀疑态度。我想,假以时日,历史会给出一个答案。不说别的, 单单一个北京古城,被49年后的新政府拆成那个样子,如果此事发生在日本,这个执政党必将成为众矢之的,是一天也无法再生存下去的。 我还联想到,即便是清朝有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人如麻,血流成河, 其罪过也难比上对中华文化的毁灭或破坏。同理, 即便是当年残酷如日本人,也没有毁灭中国的文物和古迹。对比之下,49年后的政府对中华文化的破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扯远了, 书归正传。日本虽然科技发达,但我觉得,日本在拥抱新技术方面,实际上可能有点跟不上形势发展了。何以见得? 日本的品牌竞争力似乎在下降。即以美国市场为例,电器方面,韩国的品牌已经取代了日本品牌,成为美国人的新宠。我购买洗衣机和烘干机时,就看不到日本的牌子,最畅销的是韩国产品,价廉物美,功能齐全。我在日本想买一台美容机器,问导游日本人用什么搜索引擎。她回答说是谷歌, 而中国已经有了百度。手提电脑时代, 市场上还有一部分日本产品,到了手机时代,几乎看不到日本产的手机,有的只是三星和LG同苹果手机平分天下。连中国现在都山寨出了小米手机,靠价廉物美占领了一大块市场。中国的联想生产的电脑在美国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所以我感觉日本对上绝对服从的文化,实际上可能抑制了日本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日本可以把一个个局部的程序或者产品做得尽善尽美,但在整个社会资源的整合方面,在宏观的战略眼光和布局方面,可能缺少一种大局观和把握宏观的能力。这只是我的猜测和隐隐约约的感觉,有识者自能鉴之。 记得李宗仁先生曾经评价过日本军队的侵华战略,他说日本军队的高层都是战术家(大意如此), 但是缺乏战略眼光和控制大局的能力。其实,军事斗争需要战略家,工业,科技,教育,企业,经济等诸多方面又何尝不如此?在波士顿机场,有自动的登机服务机,我用订票付款的信用卡刷一下,就可以拿到登机牌和行李条,然后自己动手把行李条系在行李上,机场服务人员只需把行李承接一下,转手放在传送带上送走就行了。效率很高,费时很少。而在日本最新的关西机场,我们两人的登机手续,就像我1989年出国时在北京办理登机手续一样慢,一样落后,同打扮入时的柜台服务小姐以及辉煌敞亮的机场大厅相当不匹配,就好像这20多年里世界上从来没有过互联网革命和高科技发展似的。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日本的一点粗浅印象。日本这么一个复杂的国家,短短几天,浮光掠影,谬误之处一定很多,望有识者指正。
Author: 一丁

万众瞩目的《中国好歌曲》最后的比赛已经落幕,最后的冠军归属也已揭晓。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一个让人几乎分不出男女的歌手夺取了桂冠(在他第一次上场时,我们一直不敢确定他究竟是男是女),而他夺冠所唱的软绵绵的歌似乎由女人唱更合适。

给这位冠军伴唱的某著名台湾歌手,也是以唱软绵绵的歌曲见长。多年前我听过这位歌手一场演唱会(那也是我最后一次),当时就对那种拿捏着嗓子,像女人一样唱歌的风格深恶痛绝,要不是碍于朋友的面子,早就半途退场了。

这样的一对软绵绵对绵绵软的组合,亏组歌人刘欢想得出来。可就是这样的歌手,愣是凭着这样软得一塌糊涂的让女人唱,被女人听的歌,夺得了万人瞩目的比赛冠军。这可是从十几亿中国人里海选的音乐制作人中遴选出来的最受大众喜爱的歌曲呀!呜呼,我中华果真无人乎?

而我和朋友欣赏的,很阳刚,很大气的歌曲,比如某某某的摇滚歌曲,可谓声震屋瓦,余音绕梁,却敌不过这种双料绵绵小调。

是我们的审美观有问题? 还是观众的审美观有问题?依我看来,是我们这个时代出了问题,是中国人总体的价值取向有问题,特别是中国女人的价值取向有问题。说到底,中国女人普遍有太强的才子佳人情节,而缺乏英雄佳人情节。

看看中国女人欣赏的男性吧:《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梁山伯,《白蛇传》里的许仙,《莺莺传》里的张生,《 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唐伯虎,都是些文绉绉的奶油小生。后花园私订终身,金榜题名里面的男主角,肯定没有黑脸大汉。而相比之下,西方人的白马王子,可谓西方文化中最最奶油的形象了,但至少他们还会骑马,是骑着马来寻找他们的爱情。而许仙也好,张生也好,唐伯虎也好,梁山伯也好,最多只能骑头温顺的小毛驴。倘若让他们骑马,恐怕还不如让他们死在那些“怜香惜玉”的女人怀里。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英雄形象?有!人们熟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里就有不少英雄形象。比如蜀汉的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比如武松,鲁智深,李逵等,但他们都是不食人间烟火,不近女色的。就算是近女色,读者也好,观众也好,也许会给他们这些英雄安排孙二娘式的“对象”。有几位中国女人会喜欢张飞这样的英雄形象?貂蝉之所以嫁给吕布,也不是她爱吕布这个人,而是为了报答她的主人的养育之恩。中国文学作品里提到的爱英雄的中国女人, 在我印象里,也只有唐代传奇里的红拂女。但红拂女所爱的李靖,在老百姓心目中,却远远不如唐伯虎或者梁山伯有影响。问一下中国女人和中国百姓,有几个能回答出李靖是谁呢?虞姬与项羽的故事,可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最英雄美人的故事。可我怎么看,也看不出来虞姬是真的爱项羽。大美女孙维世不爱林彪爱金山,可算是中国当代最典型的中国女人爱奶油胜过爱英雄的例子。论者也许会说,江青追毛泽东,应该算是美女追英雄,但我总感觉,她追求的是毛泽东那至高无上的地位。

中国人对英雄的忽略和缺乏敬重,使得中国男人的潜意识里缺少英雄情结,大多数男人想的是如何读书升官发财,因为读书升官发财才能赢得女人的芳心, 当英雄却不能。为什么到了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到了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总是缺少那些可以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不是没有,是太少)?恐怕同这样的英雄缺少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女人的关注)有关系。当女人倾慕的眼光总是投向奶油小生,只把奶油小生当作自己的梦中情人的时候,中国的英雄,或者中国潜在的英雄,实在是难于产出。

我的一个朋友看了我这篇短文后说:“不是我们女人不爱英雄,而是你们男人里面实在是英雄太少,我们不得已才去爱奶油小生。你不要倒因为果。”

她的话不能说没有道理。但这次《中国好歌曲》评选,里面确实有很阳刚,很男子汉的歌曲,愣是评不到前面的席位,这只能表现出中国女人,中国百姓和中国的娱乐圈关爱奶油小生胜过黑脸大汉,关爱阴柔胜过阳刚,而不是我们中国没有阳刚和男子汉。就连我所喜欢的曾经以粗犷歌声见长的刘欢,居然也开始捏起了娘娘腔,实在是不伦不类。你豪迈的歌声不唱也就罢了,为什么非要装蚊子呢? 此外,他创作的歌词里居然还有什么“挪威森林”,中国那么多的好地方你不提,提什么“挪威森林”! “挪威森林”跟《中国好歌曲》又有什么关系呢?那真是18杆子也打不着呀!真是让人痛苦呀痛苦!

龚自珍写过一首有名的诗歌: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谙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试改几个字,借用来作为结尾:九州生气恃风雷,偏爱奶油究可哀。我劝佳人抬杏眼,追随壮士到头白。

Author: 一丁

有朋友自国内来, 谈到国内国外生活的差别,说道: “在国内的时候,不能够过正常人的生活。想在家里干点活都没法干。”我问为什么? 她说:“比方说,我想到厨房烧两个菜,厨师就十分不安,搓着手问我他有什么事情做错了?倘若没有错,我怎么会要自己来做菜?难道是嫌他烧的菜不好吃?为了消除他的不安,我只好停下来让他去炒菜。再比如,到外地出差, 人家招待的时候,我都不敢夹菜。因为如果你哪一盘菜多伸了两筷子,马上就会再给你炒一盘上来。本来菜就多得吃不完,再做几盘子岂不是更浪费?有一次我随口说到一种当地特产好吃,结果等到上车走的时候,车上就多了一箱子那种特产。在看工艺品的时候,只要对某件产品多看一眼,人家就非要把那东西送给我。搞得我对什么都不敢轻易再做评价, 甚至不敢关注任何物品,因为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结果。其实,我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人,对生活要求也不高。这种生活活得很累。倒不如在美国,什么都是自己来,十分清净。大家都平等。”

当然,朋友的丈夫是一个高官,不过,我想,再高也高不过皇帝吧?倘若是皇帝,周围侍候的人还不知如何巴结,逢迎,奴颜卑膝呢!

所以忽然想到,在中国,皇帝就是这样造出来的,腐败也是在这样的土壤中生长的。

包括毛泽东在内,当年恐怕也不是颐指气使,自以为伟大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恐怕周围的人对其恭维奉承巴结逢迎奴颜卑膝要远远超过我朋友周围的人对她的那种态度。假如一个深居高位的人,周围天天都是这班马屁精,跟包,跟在身后无微不至地照顾,揣摩圣意,比皇帝自己考虑得还周全,久而久之,鸡毛也就成了令箭, 蚯蚓也就成了巨蟒,白丁也自以为自己成了学富五车的学者,外行也就以为自己真是专家,不是皇帝也被变成了皇帝。

所以,我总觉得,中国的专制制度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每一个国民,或者至少是大部分国民,都有责任。因为总体上的国民性,是通过每一个具体的国民体现出来的。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文化传统的熏陶,习俗观念的侵染,许多中国人都有两面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对上司鞠躬尽瘁,无微不至地关心,拼命侍候,对下级颐指气使,不可一世;对地位高的人,阔人尊敬有加, 百般照顾,甚至奴颜卑膝,对穷人以及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则冷眼相加,不屑一顾,毫无同情心; 对倒霉的人则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 借机上位。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远的不说,就拿文革中的事情来说吧,发生了那么多的冤案,整死了那么多的人,难道百分之百全是他老人家和四人帮的责任吗? 我们的普通国民就没有一点责任? 这里面有许多具体的折磨,毒打,拷问,抄家,甚至逼死人命,难道是根据他老人家和四人帮的具体命令?这里面有多少是揣测圣意的结果?有多少是为了借机表现自己而不惜牺牲他人的结果?

文革后,很多人轻轻一推,就把责任统统推到四人帮头上,似乎自己一直纯洁无暇得像个天使, 真够恶心的。

同样道理,从前同我们一起骂贪官的人,嫉恶如仇,慷慨激昂,踌躇满志,俨然早期周总理的形象。结果后来贪污腐败到了荒淫无耻的程度。所以我说,在中国实行民主,是极其困难的,因为我们的国民,只是自己没有当官的时候喜欢吆喝民主,吆喝反腐,当了官之后就不再吆喝。

岂止个人如此,政党,社团,似乎也都是这样。看看共产党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前有关民主的言论, 同后来所谓的“右派”言论,简直如出一辙。同样的言论,共产党喊得,而后来的民主党派或人士就喊不得?这真是整你没商量。

所以, 反贪反腐,那都是台下人的事。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无论谁掌了权,上了台,想法和做法就会改变,所谓屁股决定脑袋。有鉴于此,中国老百姓,对于花言巧语务必要当心,因为那都是不靠谱的事儿,无论这花言巧语来自何人,来自哪个政党或者社团。

要说崇高理想,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组织能比早期共产党人拥有更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然而,就连共产党这样当初一个简直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的组织都能腐败到今天这种地步,其余的也就不用提了。所以,时下有些人,在网上动辄高呼打倒共产党,似乎共产党倒台了,咱中国就民主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真是痴人说梦!照我的估计,共产党倘若倒台,换个别的党上台,表现恐怕会比共产党更差!你就是不想贪,周围的马屁精也要推着你贪。

中国近代史上,清朝灭亡,袁世凯上台,然后是北洋政府,然后是蒋介石,然后是共产党。清朝就不说了,后来的政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把自己摆在道德制高点上。前任是狗屎一团,只有自己是香饽饽。早知道大哥二哥都差不多,又何必折腾几十年,死伤几千万,甚至导致日寇入侵?又何必由私到公,再由公到私?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谁都别轻易再动更换政权的念头,因为大哥二哥都差不多,更何况,二哥很可能还不如大哥,这还不算大哥倒台所带来的社会动荡甚至动乱甚至战乱。

 

Author: 一丁

此文系对国内现象有感而发,对象不是在美国的华人,读者谅之 -- 作者题记

我儿子的前女友,婴儿时从韩国抱养到美国,是典型的黄皮白心。如今虽然同我儿子早已分手,但她的一个问题仍然萦绕我心。

她是这么问的:“你们中国人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我感觉似乎非常之高,很难达到。我们美国人成功的标准很简单。有一份收入过得去的工作,开自己的车,有自己的房子,就是成功. ”

无独有偶,多年前读过北大一位台湾留学生写的文章,说的是同样的意思。在他看来,北大的学生个个踌躇满志,雄心勃勃,都认为自己有匡时济世之才,所以对一般的工作根本看不上眼,对这位台湾留学生毕业后找个普通工作挣一份工资的“平庸”念头嗤之以鼻。这位台湾留学生觉得奇怪,为什么大陆的大学生对自己有那么高的期许?为什么个个都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俗话说,旁观者清。我儿子那位前女友和这位台湾留学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中国人对成功的要求确实太高。什么叫成功?中国人大致有如下标准。

第一是当大官,第二是发大财,第三是成为大科学家,大学者。当个小官不叫成功,发点小财也不叫成功,当个普通教师,普通医生,普通工程师,无论工作做得再好,也不叫成功。要想称为成功,那得比一般人高出几个等级。

为了获得成功,现在的中国人从怀孕前就开始做准备,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最近有个表兄弟的孩子,找我从美国代购一种维生素,说是在怀孕之前几个月就提前开始服用,一直服用到哺乳结束,说是这样生出来的孩子聪明,而聪明的孩子才能进入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挣一份高工资,或者跻身仕途,出人头地, 安福尊荣。

不仅如此,成功是没有止境的。当官以后,就上了套,小车不倒只管推,不推到成为中共中央主席兼中央军委主席不能停步。发财要拼命地发,不发到富可敌国不能停,甚至富可敌国后仍然不能停,仍然要拼命挤压员工的工资,仍然不愿意改善草菅人命的工作环境。

成功度大致是以官位的高低或发财的大小来衡量的。至于成功人士是靠什么手段上位的,人们似乎并不太在意,岂止是不在意,人们甚至还推崇靠厚脸黑心来取得成功的人士,所谓“笑贫不笑娼”。

不能说没有慈善的资本家,无意升迁的官员,但他们不是主流,不足以代表全体。

为什么中国人对成功的要求如此之高,总想当人上人?照我的看法,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缺乏职业道德,缺乏对普通人的尊重和关爱,有的只是对达官贵人,对上司的诚惶诚恐, 阿谀奉承和奴颜卑膝。一言以蔽之,曰欺下媚上。

反过来说,一个普通人在中国生活太憋屈,太窝囊,太困难,太没有尊严。你上商店买东西,店员用鄙夷的眼光看着你, 因为你出手不够大方;你到酒店去会朋友,服务人员用警惕的眼神盯着你,因为你的衣着不够档次;你到官府去办手续,官员更不把你当回事,百般挑剔,百般刁难,因为你没有贿赂他或者没有后台,因为你的事情无关他的利益;更有甚者,你上医院看病,医生护士随便打发你,让你吃本不必吃的药,甚至让你动本不该动的手术,你的生命安全都没有保障。

你愤慨吗?也许。不过,愤慨又有什么用?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官员,甚至换一个城市,换一家 医院,都是一个德行(当然,有些城市好一些,比如上海,珠海,深圳,政府的服务要远比内地城市到位)。你每天受到这种待遇,怎么办?有两种反应。

第一种, 是所谓的发奋图强,努力奋斗以取得人上人的地位,也就是取得成功的地位。要获得人们的尊重,美国人的成功标准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达到那种标准的人太多,你仍然会被人呼来喝去,涮来涮去,你仍然会到处遭到白眼,遭到轻蔑。从另一方面来说,你仍然可以看到刚刚冷遇你的同一批人对于官员和大款的殷勤周到的照顾,小心翼翼的伺候,比对爹妈还亲,比对儿女还疼爱,比对情人还关心。为什么大官和大款就可以颐指气使,倚翠偎红,花天酒地,还有明星名模名角名媛投怀送抱,凭什么你就不行?你能不努力来争取成功吗?你能不痛下决心来改变自己的地位吗?你如果是个小职员,你能够抵御这种诱惑,不努力往上攀升,希求在官位上“更上一层楼”吗?你如果囊中羞涩,你能够不设法努力去发财吗?至于怎么升官发财,那并不重要,只要能升能发,只要能过上那种日子,享受到那种待遇,付出点代价有何不可?昧点良心有何不可?卖几个官有何不可?受点贿有何不可?往猪肉里兑点水有何不可?卖点假酒甚至毒酒有何不可?出卖一块国土有何不可?当当汉奸有何不可?卖身有何不可?至于阿谀奉承,卖力巴结能影响你的官运的上司, 就更是不在话下。

以上说的第一种反应,是社会地位相对优越的人群,受到冷遇和不尊重后所产生的自然反应。

第二种反应来自社会的弱势群体。 这一批人读书不成气候,工作又缺乏技能,唯一的出路是做工,但又不甘心于做工, 因为待遇实在太差。看别人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前呼后拥,看自己穷困潦倒,生活艰苦,前途无望,再受到冷遇甚至不公待遇,很容易对社会充满了怨恨,甚至伺机报复社会。这批人是普通刑事犯罪的一大渊薮。

不过,这第二种人虽然人数众多,只要他们不形成有组织的犯罪,其危害还只限于周围的人,危害有限。一旦形成黑社会,就会危害一方, 甚至成为土匪。倘若这群人同有知识,有文化的落第秀才(另外一批对社会,对现存秩序不满意的人)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可能颠覆政权的力量。落第秀才也好,贩夫走卒也好,凡受到社会的不公待遇,其内心反应都是一样的。当年张献忠,李自成,是贩夫走卒中的典型代表,黄巢,洪秀全则是落第秀才中的典型代表。而这批有组织的, 对社会充满怨恨的民众,一旦掌握了权力,就会对社会疯狂发泄, 疯狂报复。黄巢纵横全国几万里,杀人800万,张献忠屠四川,人口杀掉百分之九十以上,基本上都杀光了,比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人还要多得多。李自成早期在四川也曾大开杀戒,杀生无数,残忍至极。

受到冷遇和不公待遇的人,无论是出身于贩夫走卒,或是曾经的落地秀才,一朝权在手,便把仇来报的例子,历史上是太多了,举不胜举,这里不再赘述。

就连咱们的伟大领袖,似乎也未能免俗。他老人家年轻时屈居北大图书馆管理员的时候,想必很感耻辱。那些大教授们,大学者们,意气洋洋,鼻孔朝天,恐怕很少有人在意这个乡下来的小小图书管理员。后来共产党内的留洋革命家,如博古王明等人,恐怕也没少给毛泽东白眼。毛泽东后来整治读书人,究竟有多少是出于对当年所受冷遇的报复,永远也无人知晓,但是,根据他无意中透漏出的蛛丝马迹,其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共产党掌权后,毛泽东的住处离北大近在咫尺,但他从来不到北大去哪怕一次,恐怕也是因为北大没有带给他美好的回忆。江青对她从前的对手的报复,大家更是耳熟能详。

普通人得不到尊重,既是中国社会当前的普遍现象,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远的不说,从春秋战国起就是这样。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是当年苏秦所受冷遇的例子。苏秦出门游说诸侯,因为经验不足,知识不够,没有成功,穷困潦倒,只好落魄回家。看到他穷兮兮的样子,妻子不搭理他,连织布机都懒得停下来,嫂子也不给他做饭,父母也对他很冷淡。苏秦大受刺激,于是头悬梁锥刺骨,再度发愤读书,准备充足后,再次出征。最后终于成功,配六国相印,衣锦还乡,父母妻嫂皆不敢仰视。妻嫂甚至跪着伺候他用餐。苏秦问嫂子,何前倨而后恭也? 嫂子趴在地上说:“以季子位尊而多金也。”苏秦仰天长叹,说道:“人活在世上,哪能须臾忘记追求富贵呢?”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中国人对没有成功的人的冷遇,对权力和金钱的崇拜, 在权力和金钱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奴性,自古如此;而当代中国人对权力和财富的追求,比古人更有过之; 当代中国人的贪婪以及为了追求成功而不择手段的程度,则更非古人能比。

所以我觉得,贪心是中国人最大的毛病,中国的很多坏现象都根源于此。 贪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为达到贪心的目的而不择手段才是最可怕的。而贪心的根源至少有一部分是来自人们对普通人的缺乏尊重。

所以我认为,尊重别人,特别是尊重普通人,同时不要对有权有势的人太巴结, 太逢迎,是改造中国唯利是图价值观的的第一步。这一步不解决,其他问题无从谈起。尊重别人,读书人应该做个表率,因为读书人历来最容易自高自大,瞧不起别人。

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据说毛泽东当年并没有打算那么激烈地反右,促使他下决心大整读书人的关键因素据说就是罗隆基的一句话:现在是无产阶级的小知识分子领导资产阶级的大知识分子。据说毛泽东闻之大怒。他老人家是何等人物?哪能忍受这种屈辱?于是马上反击,形势于是急转直下。罗隆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还连累了一大批其他读书人。无论他学问多么高,也不应该出口伤人,更何况,他并不比毛泽东英明能干,他还有很多陋习。

中国人畸形的成功观念,并非中国种种问题的唯一根源,但至少是根源之一。希望此文能引起一部分读书人对此问题的思考。

 

Author: 一丁

伟大领袖教导我们说,中华民族素来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 照我看来,还不如说中华民族以善于烹调著称于世。简言之,就是会吃。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土里埋的, 洞里钻的, 树上长的,草上挂的,胎里带的, 茧子里包的, 竹节里隐身的, 甚至头上顶的,脐下甩的,又有哪一样不可以下肚,下酒或者入药呢?

且不说中国的几大菜系了,单单一个广东, 就已经让人惊叹不已,所吃的范围之广, 可谓无所不至其极。 有诗为证: 能吃田鼠敢吃猫, 也爱长蛇各种烧。 狗肉冬天好滋补, 胎盘产后是佳肴。 猴头滋养佳人脑, 牛肾挺拔才子腰。 海狗一盘嫌太少, 龟鳖加上算良宵。

概括说来,中国人一是会吃,二是敢吃, 既有能耐, 又有胆量。 鲁迅先生说,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谓英雄。这个英雄的标准未免偏低,因为照这个标准,则中国的英雄就太多了,伟大领袖当年写的诗可能就是“遍地英雄在炊烟”, 而不是后来的“遍地英雄下夕烟”。虽然“夕烟”也能解释成炊烟,但毕竟有点不太明确。

为什么中国人如此善于烹调, 什么都可下锅? 猜想是因为中国数千年来生产力极其低下, 太多的穷人食不果腹。 在这种情况下, 只好去寻找可以果腹的替代品。 神农可以尝百草, 老百姓不妨尝百食。 久而久之,  哪些东西可以吃,也就了如指掌。 再久而久之, 吃成了习惯, 反而认为那些怪食品是美味,非寻常食物可比,必欲食之而后快。 更由于人人都不想白到世间走一遭, 甚至 有些人还想借此显示自己的高贵, 所以什么稀罕就吃什么, 越是珍稀动物就越是爱吃, 吃了还要炫耀一番甚至多番。

中国人食物之杂的另一个原因是受中医的蛊惑,被灌输了吃什么补什么的观念。为了那所谓的补, 总有那么一部分人, 什么恶心的东西都敢吃,甚至有上刑场去劫取所需的。就算不怎么信这套理论的人,“病急”乱投医,有时也会吃点乱七八糟的东西。许多国家的人都不信这一套,似乎寿命比中国人还长,身体也比中国人健康。

倘若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中国人尽可以陶醉在自己的饮食文化之中,反正把珍稀动物吃光了,自己没得看了,自作自受, 也不会影响别人。但不巧的是,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其他国家和民族,中国人的某些饮食习惯已经造成了恶劣的后果和影响,这就不得不想想,是否应该来点自我约束。

因为,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此间有所好,彼间有所甚焉。广州的食客爱吃哪种珍稀动物, 该种珍稀动物在山林荒野就遭了殃。 推而广之,中国人爱吃什么, 爱戴什么, 爱用什么,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动植物就得倒霉。中国人爱象牙饰品, 非洲的大象就被成群猎杀; 中国人爱吃鱼翅汤, 海里的鲨鱼就被劫杀; 中国人爱吃燕窝, 菲律宾的海燕就倒了大霉,它们辛苦筑的窝被连锅端掉,只好另起炉灶, 甚至不得不放弃繁衍后代; 中国人爱某种木材的家具,于是不仅中国的林地,连外国的林地都遭到浩劫; 中国人爱用熊胆入药, 也不知有多少黑熊在受活罪。中国人口基数太大呀!  有那么很低比率的人喜好某一口, 所造成的总需求就不得了。

最近有消息说, 非洲某地有偷猎者为了获取象牙卖到中国去,一举杀死了一个大象家族,那可是整整11头可爱的大象呀!  杀死这么多大象,仅仅是为了那么几根象牙!最近还有消息说,香港某处仓库的楼顶上,密密麻麻排放着被切成一段一段的鲨鱼身体,场面血腥, 惨不忍睹, 仅仅为的是获取鱼翅! 消息传出, 举世震惊 。网上的评论颇多对中国人不满之辞。 捕猎者固然可恨, 爱吃鱼翅的人, 爱用象牙饰品的人,不抵是同谋共犯!

中国人要想得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尊重, 光靠财大气粗是不行的,许多方面都要努力改进。改变那些不良的饮食习惯,拒吃珍稀动物, 抵制烹调珍稀动物的餐馆,是改善自身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时不我待,要从现在做起。否则,等到珍稀动物都灭绝了,看都看不到了,餐桌上自然也不会有了。

一丁
写于2013年1月14日

Author: 一丁
我的老乡李鸿章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比当官更容易的事,如果一个人连官都不会当, 那他也就什么事都做不成了。

李鸿章是清朝重臣,因此, 他所说的官是皇帝的官。这样的官, 如果只是等因奉此,唯命是从,随波逐流,在官场上“混”, 也许不难当。 但如果想留些政绩,恐怕就不是那么简单。

倘若是当皇帝这个最大的官, 那就更不简单。看看中国历史上有多少皇帝被推翻,落得满门抄斩, 身首异处,想当平头百姓而不可得,就知道当皇帝不是闹着玩儿的。

搁现在来说,下边的官也许好当,天高皇帝远,一方咱总管,贪腐无人问,佳人随我拣。舆论能控制,民愤可遮掩。上面来查看, 塞钱陪笑脸。高帽起劲戴,米汤给力灌。今天去泡澡, 明天来赴宴。 美女再陪伴,官运就改善。如此真快活,何必搞民选,说的是地方大员的情况, 而最高领袖恐怕反而不容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顶天不知高处寒。

以中国之大,人口之众多,发展之不平衡,情况之复杂, 要把中国管理好,其难度应为世界之最。因此,理想说来,管理中国的最高领袖,应该在智商,韧性,勇气,精力,干劲,才能,操守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一流甚至超一流的素质。

中国当前和今后的领导人能否达到这个标准? 我看是很难。为什么?因为在目前这种和平环境里,具备这种素质的人除非特别走运,否则根本就没有机会在中国的官场上升迁。虽然升上去的未必都像李鸿章所说的那样唯唯诺诺, 但也很难有雄图大略,超群能力,因为他们在升迁过程中没有经过太多的磨难和锻炼。这些官员通常小心谨慎,谦冲自抑,善于与同事和上司维持良好的关系, 再加上有相当的工作能力,善于解决问题和处理各种矛盾,就有了升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如果再能跟对领导,站对位置,不犯“路线错误”,外带极好的运气,就有可能官运亨通, 扶摇直上。

因为他们不是拼出来,闯出来的官员,所以不可能代表中国人力资源的最高水平。让这样一批没有经过足够磨难而身登高位的领袖,来管理中国这样一个全世界最难管理的国家, 实在是勉为其难。如果是与外国同级别的领导人较量或博弈,我总担心他们不是对手。

此外, 他们中有许多是理工科出身,学的本来就是科学技术工程之类同治理国家没有关系的专业,而今“改行”做管理,可谓用非所学。即便是学文科出身的,文史哲的知识基础尚可,但他们的底子就是文弱书生,骨子里带有中国文化的谦和忍让精神。本着这样的精神去处理内部关系,也许是一种美德, 但用来处理外交, 特别是处理涉及蛮横国家的外交,似乎总是显得过于软弱。当然,中国的开国君主大都是从万马从中厮杀出来的,勇气和智力自然出类拔萃。他们同外国领袖较量,通常不至于吃亏,除非是自愿为了别人的高帽子而不惜国家利益。但和平年代的领袖素质就得打点儿折扣。

反观美国领袖人物的素质,不难看出中美之间的差别。 首先, 美国总统大多出身于律师, 来自美国最拔尖的法学院, 本来就是天之骄子, 才华出众, 智力超群。再加上律师训练是一种竞争性的,培养强者的训练, 就更使得他们如虎添翼。毛泽东说, 共产党的哲学, 就是斗争哲学。我看美国律师的哲学, 更是斗争哲学,因为他们所受的一切训练,都是为了击败对手。他们大都知识渊博,善于抓住对手的要害。美国总统大都是从这种人才储备中脱颖而出的精英中的精英。

更重要的是,竞选总统的过程, 就像唐僧取经一样困难,不知经过多少精心准备,多少运筹帷幄,多少场辩论,击败多少其他精英人士, 才能最后修成正果。经过那么一种堪称九九八十一难锻炼或者磨难而能够在美国这么一个精英云集,机会均等(相对而言)的国家最后胜出,那需要有多高的素质,能力和魅力!在某种意义上,美国总统代表了美国政治系统和教育系统人才培养的最高成就。

经过这样的残酷筛选而胜出, 美国总统当然会底气十足,充满自信和斗志。他们意志坚强,眼光锐利,反应敏捷,讲话得体,言论精彩,巧于表达,善于沟通,在讲演时常常妙语连珠,精彩纷呈。他们不必对高级知识分子心怀成见, 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精英中的一员。 他们面对外国的压力不会示弱, 因为他们早就经过了种种压力才能到达这个位置。他们在同外国打交道时常常会抓住对方的短处, 因为他们的律师训练早已使他们善于抓住这样的机会。他们在同外国打交道时很难吃亏, 因为律师训练的根本原则就是己方利益的最大化。

基于同样的道理, 他们的内阁成员也都是精英。看看奥巴马政府在上任伊始面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断然措施, 就可以看出他们这个团队的能力,智慧,效率和干劲。因为他们心中有数,有这个能耐,比我们的摸着石头过河不知要强多少倍呀!

美国总统里面, 律师出身的占多数,其次是军人出身,如华盛顿,格兰特,杰克逊,艾森豪威尔, 肯尼迪,老布什,等等, 不胜枚举。就连小布什也都当过兵。同样道理, 一个军人出身的总统, 在同外国领袖打交道时,特比是在同文弱书生出身的中国领导人打交道时,自然会体现一种咄咄逼人的强悍。

相比之下,看看中国政府在处理外交事务时经常表现出的那种笨拙,常常令人啼笑皆非。我猜测, 大概是因为主管人员或者是最高领袖集团的知识素养不够,同时骨子里不够强悍,因而不足以应对错综复杂的外交事务。

中国目前领导人的素质,虽然有局限,但还不至于差到一塌糊涂。因为这批领导人,毕竟经过了很多基层的锻炼,比较熟悉民间疾苦,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也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其中有些人, 看来还读了不少书。 使人担忧的是,今后中国的领导人的素质,很可能会每况愈下,原因之一就是中国这种自我扼杀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使国人从小学开始, 就得死记硬背,死啃课本, 没有时间或动力进行课外阅读,课外活动,课外学习。在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到了大学毕业, 知识的积累远远不够国家领导人的需要。

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最高领袖或领袖集团肩负国家民族的安危,对这个问题再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用龚自珍的一首诗结尾吧: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一丁写于2013年2月24日

Author: 一丁

诗歌这种艺术形式,似乎属于别的时代。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总觉得,它不属于当前这个物欲横流,行行业业都黑着心捞钱的时代,或者说,黑着心坑害别人,也被别人坑害的时代。

为什么?写诗需发乎真情,作品才能打动人。换句话说,作者需有赤子之心,才可能写出好诗。当代的人,满脑子铜臭,哪里能写出诗来?纵使能诌几句歪诗,没有真情,没有善良之心体现在诗中,又岂能打动人心?更能有几个读者?一个铜板都看成磨盘大的人现在是太多了,他们混迹文坛,实在是有辱斯文。

即便是民风醇厚,人心高古的时代,诗歌也相对属于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涉世未深,还没有学得那么世故,油滑,满腹心机,还有几分真情,因此,还有资格写诗,写好诗,同时,也能够被诗歌打动。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比如李白,似乎至死都保持着赤子之心,以至连他的死都会让人觉得是因赴水捉月而死。

不知是哪位古代诗人说过,少年心事当拿云。此话说得十分飘逸,浪漫,大概是用来指少年人充满雄心壮志,理想,幻想,甚至狂想。这也从侧面说明,写诗是年轻人的事,诗歌总要有一点理想,幻想,甚至狂想。有些想法,只能用诗歌表达,放在文章里,就显得不伦不类。

欣赏诗歌也属于年轻人的专利。中年人,老年人,因为见得太多,因为对生活早已没有了激情,因为对生活早已没有了幻想,甚至在生活的重压下近于垮塌,哪里会有兴趣欣赏诗, 特别是爱情诗?

是写新诗容易,还是写旧诗容易?我认为,写新诗(或曰白话诗)要比旧诗难得多。此处所说的旧诗,是指符合诗词格律的诗词。如果是写旧诗,那也许是老少咸宜,甚至可说“姜是老的辣”。

为什么?在我看来,旧诗词的格律,就好比一套美丽的服装。一首诗的内容,就好像一个演员。演员如果漂亮,穿上美丽的服装当然美奂美伦,一个不太漂亮的演员,穿上美丽的服装,看上去似乎也还漂亮,至少看得过眼。

而新诗因为没有这套美丽的服装,完全靠自身的“素面朝天”来打动人心。没有倾国倾城的容貌,或没有充满激情的表演,要想打动人,自然是不可能的。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当代诗人,年轻时以现代诗赢得读者,待到江郎才尽,就转而写旧体诗, 因为相对容易些,至少可以唬一唬不太懂的人。象臧克家,郭小川,还有一些其他诗人,似乎最后都是这个结局。当然,也有转而写散文的。其实,写散文对于诗才诗兴已尽的人,倒是一个比较好的归宿。

谓予不信,就拿几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来作说明吧。比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可称得上唐诗里的一流作品。倘若译成现代汉语,则韵味尽失:清晨我辞别彩云缭绕的白帝城,飞流而下,一日之间就到了江陵;两岸的猿啼声尤然在耳,一叶 轻舟已经穿越了 万重群山。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译成“春眠不觉拂晓之来临,只听处处鸟啼不绝于耳;依稀记得夜间的风雨声,不知有多少鲜花被风雨扫落?”

可见,旧诗一旦译成现代汉语,则韵味荡然无存,无论原诗是多么美妙。反过来说,用新诗来表示同样的意思,就不容易取得艺术上的成功。因此说,写新诗比旧诗困难。

另外,我还觉得,写新诗就象画中国的泼墨山水,或者说象写中国书法,需要一气呵成,容不得后来改动,也无法改动。写的好就是好,写不好就得扔掉。王羲之写兰亭序时,喝了一点酒,处于微醺状态,加上许多朋友的助兴,写的字出神入化,无论是整体谋篇还是个体局部,都成神品。其后,他自己也觉得实在难得,于是打算再写几篇,但没有一篇象流传下来的那幅字那样成功。这也又一次证明,艺术是不能重复的。

而写旧诗,就好像画油画。油画是可以改动的,甚至可以有大的改动,可以任意捈抹,直到画家满意为止。这种特点正象旧诗写作。旧诗里的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以有很大的跳跃,因此有些句子的位置可以有很大变通,某些辞汇也可以变换位置,使之看起来更顺眼或更协调。这就是为什么杜甫等古代诗人常常要苦吟终日,来寻找更合适的辞。比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就是换了多次才定下来。

由此可见,写中国字,画中国画,写白话诗,实在是不容易,因为它们需要一次成功,至少不能有大的改动。

我小的时候,小学仅仅念了五年就失学了。缺少训练和时间,没时间写东西,也不会写。

但是后来因为碰到一位漂亮的女孩子,那简直是我心中的女神,因此,一下子就特别想提高自己,因为总认为自己配不上她。同时,心中有一股“青春的涌动”,真是不吐不快。

就在这期间,有一天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一首诗,忽然就被打动了。那首诗属于什么水平,写的是什么内容,我早已忘得干干净净,但是我被打动了,倒不是被诗歌的真情或者高水平,而是忽然觉得,我也可以写诗,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于是写了一些诗。其中有一首很长的诗,足有好几十页。

当然,那些诗,都没有丝毫价值。它们统统属于文革那个时代,统统带有文革的印记。比如,那首几十页的长诗中我唯一记得的一句是:战斗的洪波又将涌起。正如鲁迅所说,打打杀杀不属于诗。我写这些诗歌,不是写给那个漂亮女孩子的,因为,我当时充满自卑感,从未有任何非分之想,只是想证明自己不是俗人(其实正是俗人),倘若是写给那个女孩子的,倒可能如今还有些价值。

现在想到,倘若我生在唐朝,生在那个美丽的诗句满天飞舞的年代,我的最初几首诗,一定会带上唐朝的印记,或初唐,或盛唐,或中唐,或晚唐。它们一定不会到如今一文不值。退一万步说,倘若我在那一天,看到的是一首美丽的爱情诗,不管它出于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它一定会影响我最初的几首诗,让它们也带有几分精彩,尽管一定是稚拙的精彩。

但非常不幸,在那个横扫四旧,标语口号充斥一切的“史无前例”的年代,我看到的那第一首诗,大概属于政治诗,于是我的最初几首创作,也统统成了政治诗。这真是时代的悲哀,也是我的悲哀。

因此,奉劝做父母的人,家中切切不可保留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的书籍,天知道这些书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人年轻的时候,身上的一切都未定型,可塑性很强,面前摆着许多选择,如果在这个时候碰到了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有害的书,造成的不利影响可能会影响深远。

如果我当时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则写出来的东西也许会有一点价值,但不幸,我当时连小学的学业都没有完成。因此,当我有了激情,却没有一个合适的渠道表达。激情被浪费了。

待到后来啃了几本古书和古诗词,才对以往的少年冲动做了一点反省。但时光早已逝去,如今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了。至于诗歌写作?还未开始就结束了,说句略嫌狂妄的话,是“一树香花芽未吐,半枝枯叶对残秋”矣。

不过,对诗歌倒是培养了一点鉴赏力。对当代诗人的诗歌,偶尔也会看一下。越看就越回到本文开头的话,这个时代不适合诗歌的生存,也就不会有好诗出现。特别是一些大人物和名人的诗歌,更是不堪入目。但人家大人物,名人就是伟大,就是敢印出来,敢写出来,敢抖擞出来,甚至还敢自称自己从小就能写很好的诗了,堂而皇之,脸一点也不红。

也许,我太挑剔了一些。无论今人古人,唐人宋人,能有几首传世之作,就很难能可贵了,甚至能有一句好,流传后世,也算是为中华文化做了贡献了。

宋朝的某个秋日,在某个城市,风雨如磐掩重楼,某位诗人诗兴大发,刚吟了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收租人到,于是诗兴顿失,只剩这一句流传至今。

虽然只是一句,然而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中,斯人已占其一焉, 可不羡哉!

附詩数首

千岛湖印象
西子群芳落*, 碧湖一水中
白云漂霭霭, 千岛绿葱葱。
薄雾笼仙境, 清波浮彩虹。
扁舟垂钓处, 能不羡渔翁?

九曲溪漂流印象
九曲清溪百里遥,蜿蜒流过翠山坳。
峰回水转穿林绕,笑语竹排自在漂。

西湖外风光印象
醉人何止在一湖,湖外风光皆画图。
古木参天遮曲径,翠竹滴露迎面扑。
西南林壑层层秀,东北楼台热热呼*。
更有佳人如彩链, 烘托西子最明珠。

开封龙亭湖日落印象
烟柳长堤芳草萋
轻灵少女曲依依
半轮红日融波渺
数点轻舟踏火归

*注: 千島湖水量相當于三千個西湖的水量,郭沫若有“西子三千個”之說。
*注:“熱熱呼”指堂倌熱切招攬客人。
2008年11月中旬寫于旅次

2011年国庆节重游颐和园西堤
昆明湖畔柳千条,莲叶芦花一望饶。闲步西堤石径远,绿荫抚我几重桥?

2011年中秋节回乡有感:
明月迟迟方坠西,满城灯火半疏离。故乡已是他乡味,不忍黎明听晓鸡。

2010年中秋节
浅浅银辉撒碧空,
万家灯火此时同。
儿童遥指飞天镜,
笑问清泠玉杵声。

中秋怀远 (写于20多年前)
中秋节, 团圆节, 多情自古伤离别, 伤离别, 月华如水, 秋虫呜咽。
秋叶落, 秋江澈, 白云一片天边掠,天边掠, 悠悠断想, 关山阻隔。

(完) 一丁

Author: 一丁

对于大部分华人来说,白浪漂流(whitewater rafting)尚属陌生。不少人从未想过参加这种活动。也难怪,因为要有山有水,才能造就白浪漂流的河段,因而白浪漂流的河段通常远离尘嚣,位置偏远。交通既不方便,再无人起“带头作用”,华人之不熟悉白浪漂流,也就可以想见。更何况白浪漂流毕竟看起来有些危险。湍急的水流,喧啸而下,猛浪如奔,过浅滩处飞珠溅玉,遇巨石而轰然作响,所谓“飞湍激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旋涡不断,险象环生,皮筏在险滩处或旋涡处回旋,起伏,倾斜甚至倾覆,筏中人尖叫连声,手忙脚乱,拼命划桨,不会游泳者固不必论,会游泳的也要担心落水后被石头撞伤划破。看来真要有点视死如归的精神,才能鼓足勇气登上那只皮筏子。

唯其看起来危险,才构成足够的刺激。美国人每年春夏去漂流的人数,不可胜数。在旅游旺季的某些上佳河段,还要提前数周甚至数月预约,临时去排队通常只能失望而归。

并非所有的漂流都危险。美国的漂流分成六个级别。一级二级漂流水面舒缓,甚至风平浪静,适合恋人促膝谈心, 或家长带孩子沿途欣赏风景。三级漂流有一定速度和刺激,但浅滩不陡,落差不大,基本上没有翻船的危险。对于初次漂流的人,尤其是不会游泳的人,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四级漂流就有了相当的惊险和刺激。水流急,浅滩多,落差大,转弯陡,有翻船落水的可能性。对于希望惊险和刺激,并且会游泳的人十分适合。五级漂流险滩很多,落差很大,流速很快,翻船的可能性很大。没有漂流经验的人以及水性不好的人,最好不要参与。至于六级漂流,则只对专业漂流运动员开放,非我辈凡夫俗子所能问津。

一二级的漂流场所,美国有不少。但三四级以上的漂流河段,就不太多了。因为首先水流要足够迅疾,才能推动皮筏子往前冲,换句话说,筏子要能够不借人力划动,就能够顺流而下。此外,河流还不能太深太急,否则就会有较大危险。当年中国两只漂流队漂长江,在四川河段就冒着很大危险。连美国专程到长江漂流的队伍都知难而退,取消了漂流计划。 两只中国漂流队中的中国洛阳漂流队,漂完长江又去漂黄河,终于以多人遇难的悲剧收场。

如何才能知道某河段属于何种级别?网上通常可查询到。另外,所谓的白浪漂流(whitewater rafting), 大致是指三四级以上的漂流。因此,凡只提漂流,而不提白浪二字,则当属一二级,不会有什么刺激。

美国的许多大河,水深而流不急,也就不适于漂流。比如密西西比河,贯穿南北,河宽水深,除少数河段外,大部分河段不适于漂流。以美国之广博的国土,可资白浪漂流的上佳河段,也是屈指可数。

上等的漂流河段,不仅要满足水量,水流,落差,浅滩,以及交通便捷等要求外,还要求水质好,适合游泳,同时两岸苍翠葱茏,层峦迭嶂,风光旖旎,美不胜收。当此之时,过险滩则奋力一搏,在大叫大笑中忘怀一切;平缓处则凭筏观赏,在青山绿水中让身心得到陶醉;急流处则全神贯注,凭虚驭风,充分体验两岸风景未及看,皮筏已过数重滩的乐趣;到了漂流登岸处,往往还可以下水一游,随意舒展全身。此乐可谓陶陶!此游可谓功德圆满!古人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我要改一下,曰:唯有漂流真娱乐,漂流一路赛神仙!因为唯有漂流,才是旅游者全身心参与的活动,而不象其他游览,游客仅仅是一个旁观者。

漂流的群体来自全国各地,有各色人等,地位也许悬殊,背景往往不同。初次相见,大家都有些矜持。待到上了筏子,才成为“一个筏子上的战友”。待到一同经过了那么多险滩,那么多的一起叫,一起笑,甚至一起翻身落水,漂流结束时,大家的距离感和生疏感已经丢到了爪哇国,几乎可以互相称之为朋友。正是通过漂流,我才更深切地理解了“一条战壕里的战友”这句话的意义。

麻州西部风景秀丽,雨量充沛,颇有几条适于漂流的河流。其中不乏三级四级的漂流河段。有同好者,不妨同好友同筏相济于激流之上。

http://www.zoaroutdoor.com/whitewaterrafting.htm?gclid=COG3-6nh6LcCFcmf4Aod9gcAgA

 

                                  

Pages

111139 reads
Subscribe to RSS - 其它
万家网黄页,以信任为基础的商圈
以波士顿为中心,辐射全美,提供最新华人商家信息,服务全球华人
微信、微博、facebook, twitter最新的社交媒体信息推送,日均过万阅读量
百家商户注册,跟踪华人最新创业咨讯,了解第一手最好玩最有趣的商家信息